新生儿乙肝阻断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02
/ 2

新生儿乙肝阻断方法探究

谢辉 庞倩 李洪霞

四川省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广元 628001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通常被简称为乙肝疾病)是我国现代临床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采取措施展开防范控制环节的严重传染性疾病。母婴传播途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在人群传播过程中依赖的主要途径,遵照目前已经获取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测算结果,约占总数40.00-50.00%的HBV病毒慢性携带者,是在母婴传播途径作用之下被感染的。当前历史发展背景之下,我国在阻断HBV病毒母婴传播途径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于针对新生儿实施HBV病毒疫苗免疫联合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球蛋白物质(HBIG物质)免疫,且也有临床工作人员为处在孕晚期阶段的携带HBV病毒的产妇注射HBIG物质,但是不同类型免疫干预手段实际能够获取的临床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将会围绕新生儿乙肝阻断方法探究,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关键词】新生儿;乙肝阻断;方法;研究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显示,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数量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总数为100.00万例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表面抗原物质(HBsAg物质)检测结果呈现阳性的育龄女性需要实施生育行为,其中有总数约为26.00万例的育龄女性具备乙肝病毒e抗原物质(HBeAg物质)阳性检测结果。在具备HBsAg物质阳性检测结果的育龄期女性群体中,立足于其妊娠与分娩完整过程,择取和运用适当技术措施推进完成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途径阻断干预环节,控制减少新生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总体数量,是现阶段我国在推进完成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在孕妇本身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条件下,在妊娠过程中,不管孕妇自身实际发生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如何,在新生儿分娩之后的24.00h时间之内,为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HepB),是占据关键性地位和根本性地位的临床处置干预手段。对于已经发生HBV病毒感染,且病毒载量处在较高水平的孕妇而言,对其展开抗病毒治疗处置干预,必须综合性且恰当性地考虑其用药治疗干预过程的起始时间、具体选择运用的药物制剂搭配方案、患者接受服药治疗过程的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停止用药的时间节点等。

1推进开展HBV病毒母婴阻断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现有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HBV病毒针对人体施加的感染侵袭作用,与人体实际所处的年龄阶段之间具备密切相关性,人体感染HBV病毒时所处的年龄越小,则其发生HBV病毒慢性感染性病情的可能性就越高。

源于绝大多数HBV病毒慢性感染患者的感染时间处在生命持续过程中的早期年龄阶段,且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属于较难实现临床治愈目标的疾病类型,由此可知,择取和运用适当措施控制避免新生儿群体遭遇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作用,是基于根本性层面之上完成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目标的有效手段。

源于HBV病毒慢性感染患者个体通常处在长期持续携带病毒生存状态,且仅有极少数患者个体能够实现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自动痊愈目标,客观上导致育龄女性群体之中包含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新生儿在发生HBV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传染源。

从宏观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择取和运用母婴阻断控制干预措施,在新生儿分娩之后尽早为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HepB),并且联合运用其他控制干预手段避免新生儿发生HBV病毒感染,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路径的有效措施,同时还是预防控制人体在各年龄阶段发生HBV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2推进开展HBV病毒母婴阻断工作的实际情况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展开阐释分析,占据总数100.00%的献血人员均属于无偿献血人员,通过针对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的相关人员开展关于HBV病毒相关指标项目的临床筛查干预环节,能支持血液质量获取到优质且良好的控制保障,且能够确保因输血渠道引致的HBV病毒新发感染性患者,在临床中呈现出极其罕见状态[1]

在我国现有的人口群体之中,尽管部分高危性人口群体中,依然无法避免因性传播渠道发生HBV病毒感染问题,但是绝大多数出生在1992年之后的人口群体已经完成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行为,客观上导致其已经建构形成针对HBV病毒的免疫保护生理机制。

当前历史发展阶段背景之下,我国开展新生儿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工作,需要控制把握的最重要方面,在于控制规避乙型肝炎病毒基于母婴渠道的传播扩散过程。

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开始推进完成针对新生儿群体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普及接种工作,客观上实现了对新生儿群体健康状态的有效支持与保护,且在较大程度上控制降低了新生儿群体发生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2]

从2015年开始,我国推进实施了指向艾滋病、梅毒疾病,以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控制与消除干预计划,通过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00h时间范围之内实施HBV病毒疫苗免疫联合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球蛋白物质(HBIG物质)免疫,支持获取了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预防控制工作的良好效果,且为改善提升我国人口群体的总体素质作出了支持性贡献

[3]

结语:

借由针对现有的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展开综述分析,不难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在我国人口群体中具备较高水平感染率和发病率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择取和运用适当措施,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渠道展开阻断以及控制干预,对于控制新生儿群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比率,改善优化我国人口群体的总体生存质量,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悠.益生菌辅助治疗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氨、内毒素及肝功能等临床指标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1):1730-1731.

[2]王晓莹.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3):98-101.

[3]王熙瑶,刘宁,文凤,等.不同肝病基础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AST/ALT和AFP的表达水平差异及临床应用评价[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1,30(11):1234-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