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02
/ 2

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探讨

雒仁国

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疗效及其临床改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初试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抽取此段时间到院接受治疗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抓阄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温针灸联合激素)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93.33%和对照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激素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当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温针灸;

面神经麻痹又称之为面瘫,通常是由于面神经损伤所导致,大部分患者都是由于外伤、寒冷、以及手术等因素所造成[1]。而且面神经麻痹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表情肌功能无法治愈,面部神经功能出现痉挛,于患者来说对其身体及心里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温针灸联合激素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初试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抽取此段时间到院接受治疗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抓阄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温针灸)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男女35:10,年龄22到63岁,平均(52.37±6.66)岁;对照组患者男女33:12,年龄23到63岁,平均(51.97±6.78)岁。两组的年龄及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针灸治疗方式,取四白穴、太颧髎、四白、迎香、颊车、下关、合谷、地仓、风池、翳风、列缺、外关、牵正等穴位,配合地塞米松每天10mg,以静脉滴注的方式展开治疗,每天一次坚持1个星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温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式,取四白穴、太颧髎、四白、迎香、颊车、下关、合谷、地仓、风池、翳风、列缺、外关、牵正几个位置,不同阶段患者采取对应的操作步骤,在发病前15d的急性期患者取0.25*25.00mm毫针轻刺面部穴位,入针距离保持在10mm大概,通过平补平泻的手法结合太冲、合谷穴直刺25mm。处于发病后16~30d恢复期的患者取毫针深刺患侧穴位,深度维持在30mm大概,通过平补平泻的方法配合颊车、地仓穴位置透刺,四白穴垂直朝下,太颧髎向内斜刺,下关、太阳以直刺手法进行治疗,每10min行一次针。在针刺得气后,于患者患侧翳风、合谷、颧髎位置放上艾柱,每个穴位灸2壮,以局部位置泛红为准,每周治疗6天为一疗程,每天一次,直到急性期阶段结束为准,所有患者持续治疗4个疗程,激素治疗方式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患者口眼歪斜、流清鼻涕、恶寒、咳嗽症状的好转效果,患者经治疗后面部症状完全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为治愈;患者经治疗后面部功能轻微异常,伴随有肌无力症状,面部静止状态下完全对称,运动状态下口角轻微部队称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面部功能中度异常,面部肌无力症状及联带运动明显,静止状态下面部相对对称,运动时可见口角不对称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面部功能重度异常,完全呈面部肌无力状态,静止状态下面部不对称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621f13d98d986_html_e828c7d5cfb220ce.gif ±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1.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93.33%(42/45)和对照组82.22%(3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临床疗效[%]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5

46.67%(21/45)

35.56%(16/45)

11.11%(5/45)

6.67%(3/45)

93.33%(42/45)

对照组

45

31.11%(14/45)

37.78%(17/45)

13.33%(6/45)

17.78%(8/45)

82.22%(37/45)

χ2

-

5.094

0.106

0.229

5.752

5.752

P

-

0.024

0.745

0.632

0.000

0.000


3.讨论

面神经麻痹患者多表现为口眼歪斜、眼裂扩大,不能皱额头、嘴巴鼓起等症状,会有明显的面部特征改变。经临床总结发现,早期对面神经开展消除水肿及抗炎等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避免神经元变性,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恢复效果。

中医将面神经麻痹归属于“面瘫”范畴当中,被分为风热型和风寒型两种,临床中最为多发的属风寒型面神经麻痹[2]。主要是由于机体亏虚,长时间下去导致风寒入侵造成面部静脉气血运行受阻,肌肉迟缓不利而形成面瘫症状[3]。温针灸作为中医艾灸常用的方式之一,主要是在进针后于针柄位置裹上一层艾绒或者艾条的方式辅助治疗,通过艾灸燃烧的温和热量逐渐渗透至病灶位置,刺激局部肌肉,起到温经通络扶正却邪至功效[4]。配合激素治疗能够更好的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神经水肿症状,能够更好的稳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激素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当中,患者口眼歪斜、流清鼻涕、恶寒、咳嗽等症状均得到较好的改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焕新, 向冬枚. 电针配合温针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27):103-104+113.

  2. 任景, 俞华, 李俐依,等. 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8, 034(008):58-62.

  3. 谢朝秋, 彭博. 面神经麻痹后遗症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 饮食保健, 2018, 5(46):86-87.

  4. 杨阳. 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外感风寒)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 33(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