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急诊病房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蛇咬伤患者护理救治中应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遴选2019年3月—2021年5月60例急诊蛇咬伤患者,参考“数字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30例),观察组予以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比较干预结果:沟通效果、救治效果。结果 较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病情了解、基础护理、沟通效果评分更高,接诊时间、护理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均更短(P<0.05)。结论:在急诊蛇咬伤患者临床救治中,开展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利于医生、护士更好的掌握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蛇咬伤;护理救治;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效果
蛇咬伤属于临床危重急症类型之一,病情发展快,多见于农村偏远地区,由于救治不及时,导致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发生蛇咬伤后,毒素会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身体各个组织,而病情严重程度与毒蛇类型、救治时机等相关,在发生蛇咬伤后需尽快确定毒蛇类型、咬伤机制,及早实施救治,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致残、致死风险[1]。SBAR标准化沟通是基于证据形成的一种标准化沟通模式,在临床危重症疾病救治过程中,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收集疾病重要信息,从而尽早开展急诊救治及护理,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保证临床救治效果。本次研究对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蛇咬伤患者临床救治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遴选2019年3月—2021年5月60例急诊蛇咬伤患者,参考“数字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男女各占17例、13例,年龄线低至24岁,高至49岁,均龄(36.52±2.48)岁。对照组:男女各占19例、11例,年龄线低至25岁,高至48岁,均龄(36.79±2.2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备研究可比性。此次研究内容、风险性患者及家属均充分知情同意,且研究开展已获取本院相关部门核准
纳入标准:①与蛇咬伤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存在明确蛇咬伤牙痕,有伤口麻木、疼痛、肿胀等症状;②首次入院。
排除标准:①中途转院、治疗中断;②自行出院;③临床资料不真实不可靠。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涉及详细填写急诊记录单,记录诊断、治疗信息,根据以往临床救治经验初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开展护理干预,做好急诊交接班,口头交接班(主)+书面交接(辅)。
观察组:实施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1)建立专门的护理小组。以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分工,根据以往蛇咬伤临床救治经验,并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制作相应的护理教学课件及典型案例等。2)制定表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询,结合专家意见,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蛇咬伤疾病特征,制定护理记录表,主要涉及4个板块:第一个模块中包含患者姓名、年龄等基础信息,毒蛇类型、咬伤位置、病程时间等;第二板块中涉及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诊断结果等;第三版块涉及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输血输液、伤口等;第四版块涉及生命体征、皮肤情况、疼痛程度、管道情况等。3)培训。对所有急诊护理人员组织开展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案例演示等。4)临床应用。蛇咬伤患者急诊接诊后,即刻启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详细采集各项信息,全程追踪受伤过程,评估患者病情,开展临床救治及护理干预,完成护理交接班,各项环节完整、无缝隙、准确进行。
1.3观察指标
①沟通效果:使用通用问卷开展调查,包含病情了解(3项)、基础护理(4项)、沟通效果(3项)等3个方面,评分标准为1-5分,分值高表示质量好。
②临床救治效果:观察并比较接诊时间、护理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连续性变量资料,为 ±s形式,实施t检验。P<0.05或P<0.01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沟通疗效比较
观察组沟通疗效(病情了解、基础护理、沟通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沟通疗效比较(,分)
组别 | n | 病情了解 | 基础护理 | 沟通效果 |
对照组 | 30 | 9.65±2.11 | 15.62±2.44 | 9.44±2.15 |
观察组 | 30 | 12.54±1.68 | 19.25±1.06 | 12.76±1.77 |
t值 | - | 5.868 | 7.473 | 6.529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2.2临床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接诊时间、护理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救治效果比较(,min)
组别 | n | 接诊时间 | 护理救治时间 | 急诊滞留时间 |
对照组 | 30 | 21.22±5.02 | 36.85±9.63 | 87.52±23.47 |
观察组 | 30 | 12.69±3.54 | 26.77±6.85 | 54.74±18.68 |
t值 | - | 7.605 | 4.671 | 5.985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3讨论
蛇咬伤作为临床危急重症疾病的一种,具有病情进展迅速、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蛇毒是各种毒性蛋白的混合物,包括神经毒素、血液循环毒素等[2]。发生蛇咬伤后,毒素经血液循环向全身扩散,导致严重呼吸衰竭或全身性出血,如未能及时开展治疗,毒素侵入心脏,引发循环系统异常及损害器官功能,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通常发生蛇咬伤后,毒素会快速扩散,临床需及时处理并治疗,早期应用抗毒蛇血清注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3]。因此,需加强临床护理干预,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是在实际证据基础上,形成标准化沟通方式,可确保紧急状态下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及准确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快速、准确传递与患者病情关联的信息,增强临床救治效率[4]。
本次研究结果:开展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患者沟通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急诊护理模式患者,同时接诊时间、护理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分析如下,以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为基础,制定符合蛇咬伤临床实际情况的护理模式,并通过多样化方式加强急诊护理人员培训,落实护理措施,在应用过程中,将患者信息标准化、系统化、及时、准确的向医护人员传达,确保治疗方案准确、及时,同时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救治及护理重点,在确保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更为舒适、准确的诊疗服务,全面开展急诊护理,保障护理质量,提高救治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减少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5]。
综上,对蛇咬伤患者应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急诊救治及护理效率,取得患者的满意及认可。
参考文献
[1] 谢美玲,兰频,赖林杰,等.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蛇咬伤患者护理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乡村医药,2021,28(16):59-60.
[2] 黄佩纯.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9):132-134,168.
[3] 彭红,苏湘芬,施华. 程序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儿童毒蛇咬伤患者中的应用[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23(6):605-607.
[4] 杨伟燕,龙春萍,岑惠琳,等. 院前早期程序化急救护理方案在毒蛇咬伤患者急救中的运用[J]. 临床护理杂志,2018,17(4):15-17.
[5] 蒋春梅. 急救护理路径在毒蛇咬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急救时长的 影响评价[J]. 心理医生,2018,24(11):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