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区妇幼保健院 北京 101400
摘要:目的:推拿流派是按照地域流行病的特点和民间要求,发展成为的推拿学术流派。各流派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风格,目前国内影响较大、传承较为完成的小儿推拿流派当属齐鲁地区的三字经派、张汉臣派、孙重三派。通过梳理当代齐鲁地区小儿推拿三大学术流派(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1]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特色穴位,分析取穴意义,总结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选穴特点及派系特点并进行分析。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确切,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适宜推广应用。
关键词:齐鲁地区 推拿 小儿厌食症 三大流派 常用穴 分析
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小儿厌食症属当今儿科四大病症之一,以厌恶进食两个月以上,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相关病史,食量较正常儿童减少1/3以上为临床表现。[2]小儿厌食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传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其中以喂养不当引起者最为常见,病变脏腑主要位于脾胃。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造成厌食。[3]
穴位分析
根据三个派别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选穴特点,从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张汉臣小儿推拿和孙重三流派小儿推拿精华三本书籍中获得如下数据:
1.小儿厌食症推拿特定穴位:
(1)脾经:见于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拇指桡侧面。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正如《针灸大成》卷十:“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
(2)足三里:《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掐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积滞,强壮身体,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属脾胃虚弱、乳食积滞者常用此穴。
(3)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所有穴位都是向心推为补,唯天河水向心为清。《推拿三字经》指出:“推天河水为安心丹。”三字经派认为天河水可治疗感冒发热、惊慌不安、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心经有热亦用此穴清之,小儿厌食症属情志失调者常用此穴。
2.推拿通用穴:
(1)内八卦:位于掌中围绕掌心内劳宫穴一周,缘掌根凹下处及掌边高起之边缘,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分布,此一环状即为穴位所在。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之,为顺运内八卦;反之,从艮卦推至震卦则为逆运内八卦。《小儿按摩经》:“运内八卦,除胸肚膨闷,呕逆气吼意,饮食不进用之。”运内八卦可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并能消痞化积。
(2)四横纹:张汉臣派、三字经派认为认为其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根连掌面之横纹正中;孙重三派认为四横纹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面,第2节横纹中间,临床治疗更倾向于张汉臣派、三字经派。
三.派别区分
三字经派:特定穴位肘部1个,通用穴位掌部2个。三字经派以山东地区已故名老中医、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为代表人物,治疗主张以驱邪为主,对于一种疾病来说,三字经派推拿通用1-2个穴位,最多不超过5个[4],推拿时间长,手法简练,操作方便,疗效好,易于被患儿接受,治疗小儿厌食症以运内八卦为主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张汉臣派:特定穴位掌部1个,下肢1个,肘部1个,通用穴位掌部2个,以山东已故名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人物,诊病重视望诊,善于从小儿形态及面部色泽改变诊断疾病,治病取穴以顾护正气为主。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善于运用逆运内八卦、清板门、清四横纹、揉一窝风等特殊穴位、特定手法健脾调中,以助运化。
孙重三派:特定穴位掌部1个,下肢1个,通用穴位掌部2个,以山东济南已故著名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治疗与三字经派、张汉臣派大不相同,主张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四诊合参,手穴、体穴同用,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通过经络行气血,通阴阳,调整营卫,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治疗小儿厌食症,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结合标本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如治疗小儿厌食症证属胃阴不足者以运内八卦、揉足三里配合补肾经以养胃育阴;证属脾胃气虚者,运内八卦配合捏脊重提脾俞、胃俞以健脾益气等。
四.病例分析
患儿李某某,女,两岁,就诊日期:2021.4.10 以“食量减少伴体重低下半年”为主诉就诊。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量减少,身材矮小,近半年来体重未见明显增长,头发干枯,面色发黄,曾间断服用儿滞灵冲剂、小儿消食颗粒等中成药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就诊查体:患儿精神尚可,食欲不佳,面色发黄,头发干枯、直立,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辩证分析患儿属脾虚夹滞,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为法。治疗:运内八卦300次、清胃300次、补脾经300次、补肾经1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四横纹300次、揉足三里300次、捏脊,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3次推拿后,患儿临床症状较前缓解,纳食量较前增加,10次后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色由黄转红,头发较前光亮,纳食可,随访未再出现厌食症状,体重增加500g。
讨论
推拿是中医传统外治手段,是根据整体症状辩证选择不同穴位进行推拿,以其疗效高,操作方便更为群众所推崇。脾经、胃经、脊、腹是小儿厌食症推拿核心穴位。[5]齐鲁地区的三大派系是小儿推拿的重要流派,具有选穴精炼,手法简易,疗效可靠的特点,值得大力推广。我们应将小儿推拿的精髓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扩大其治疗范围,提高临床疗效,使小儿推拿更好地运用于诊疗中,为更多的患儿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静 “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学术流派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医医史文献(博士)
2.王丽君,何洋,刘建忠“内外结合”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5):365-366
3.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011.1重印)
4.刘泽昊,邱金菊,张鹏等,六大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小儿腹泻常用穴规律研究[J].四川中医。2007.24(1):25—217
5.李桂华,王金贵,董烨等,以捏脊摩腹推脾为核心特定穴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901-1903
作者简介:袁君,女,生于1989.03,籍贯:北京市,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目前职称: 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