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分泌性中耳炎术后治疗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2

32例分泌性中耳炎术后治疗疗效观察

查达峰

岳西县医院 安徽安庆 246600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于鼓膜置管术后给予导管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64例(8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组均进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对照组术后未进行相关治疗,观察组于术后应用导管注药治疗。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95.35%,对照组为83.33%,P<0.05;堵管率和复发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过在鼓膜置管术后进行导管注药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愈率,并可预防堵管和复发。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手术;导管注药;价值

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鼻喉疾病,患者中耳内形成积液,该疾病的病因复杂,如感染、咽鼓管阻塞、机体免疫反应等,可造成患者听力下降,并伴随耳痛、耳鸣以及耳内闭塞感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鼓膜置管术是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还需在术后合理用药治疗[1]。以下将分析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过在鼓膜置管术后进行导管注药的治疗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6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行鼓膜置管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2例(43耳),男17例/女15例:年龄20~58岁,均数(36.5±1.6)岁;患病时间1~7个月,均数(2.6±1.5)个月。对照组:32例(42耳),男16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均数(36.4±1.7)岁;患病时间1~8个月,均数(2.7±1.4)个月。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进行鼓膜置管术治疗,术中为常规局麻或全麻,耳周、外耳道局部进行充分消毒,将准备的耳内镜准确导入至患者耳道内,细致观察积液状况,了解鼓膜形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部位,借助鼓膜切开刀对鼓膜进行切开,借助吸引器将患者鼓室当中的积液充分吸除,通气管置入于小切口内,碘伏棉球将其置于患者外耳道内,手术后提供抗感染治疗。观察组于鼓膜置管术后联合应用导管注药治疗,即鼓膜置管成功后给予患者混合药液注入,即0.25%氯霉素滴眼液(8ml)+地塞米松(5mg)混匀,分次抽取注药,0.3~0.5ml/次,并借助耳内镜辅助通过导管经由通气管将混合药液注入患者鼓室内,1~2次/周结合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时间,通常为1~6周。2组在手术后随访6个月。

1.3评价标准

(1)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即患者拔管之后6个月经复查声导抗提视为A型,并且患者纯音听阈达到正常水平。(2)统计2组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堵管率和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622ae79b0cb4d_html_e650e1f908969261.gif ±s,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组间对比

治愈率观察组为95.35%(41/43),对照组为83.33%(35/42),治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2随访结果组间对比

堵管率和复发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随访结果组间对比[n(%)]

分组

耳数

堵管率

复发率

观察组

43

2(4.65)

1(2.33)

对照组

42

7(16.67)

4(9.52)

χ2


6.395

5.165

p值


0.009

0.013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患者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鼓膜置管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清除患者鼓室当中残留的积液,进而确保鼓室和大气压之间维持平衡状态,有利于抑制腺体增生,防止中耳内部渗出液的大量堆积,同时还可改善纤毛运动,进一步促使患者咽鼓管功能逐渐改善并恢复正常。在手术后患者中耳通气管阻塞是导致鼓膜置管失效的主要因素,在患者手术治疗后产生阻塞物多与术中出血有关,在术后产生血凝块,再加上分泌物在通气管周边不断聚集进而引起通气管堵塞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也增加了术后的复发风险,所以需要积极探寻科学的术后治疗手段[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鼓膜置管术后进一步给予导管注药进行治疗,通过导管向鼓室当中注入地塞米松以及氯霉素,能够帮助稀释渗液并促使血凝块获得溶解,所应用药物中氯霉素可发挥抗菌功能。地塞米松则可对鼓室黏膜产生作用,有利于缓解局部炎性水肿病,可推动咽鼓管顺利开放,也有助于鼓室当中的渗液与血凝块通过咽鼓管等排出体外,因此可促使通气管恢复畅通并增强鼓室清洁度,为咽鼓管相关功能的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可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3]。为了进一步预防堵管,在操作中尽可能确保动作的轻柔,避免对外耳道皮肤等造成损伤从而控制失血量,在操作中还需尽可能析出患者鼓室当中的积液,借助氯化钠溶液对鼓室充分冲洗,有助于降低堵管风险。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治疗后经评估治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过程中的堵管率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于术后进行导管注药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并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过在鼓膜置管术后进行导管注药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愈率,并可预防堵管和复发。

参考文献】

[1] 刘利敏,高震,贾贤浩,等. 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及相关后遗症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20,18(3):438-442.

[2] 张厚福. 鼻内镜下咽鼓管引流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1):156.

[3] 胡成鹏. 手术治疗和常规治疗相比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探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