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生态园管委会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城市公园建设赋予时代使命。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把握好新时代中国城市公园高品质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城市公园;新时代;建设
城市公园是供居民游览、休憩及锻炼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绿地。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城市公园的内涵性质、承载功能等不断丰富,文化意识理念和社会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城市公园建设赋予时代使命,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公园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公园新时代多层次内涵
1.1城市经营定位
城市公园是中国城市发展重要的功能组成。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要素紧张,人口高密度集聚。对自然生态系统、地理景观结构和社会文化理念等方面造成冲击,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治理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多基于城市经营理念。公园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内容,公园建设对城市防洪排涝、缓解热岛效应、文脉传承展示和区块人居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城市公园的长期规划定位影响着城市综合宜居质量和整体运行发展。新时代城市公园要以城市全域整合进行规划,凝聚分散的绿地功能,改变城市公园低质量、半城市化、碎片建设现象。城市公园需把握好文化品牌引领的功能定位。温州三垟湿地东入口区域是三垟湿地公园规划的东面门户,是三垟湿地、三廊桥片区和大罗山接壤的重要区位,大罗山专项规划里面大岙溪口(只有东入口地块满足建设需求)为重要的集散交通入口。如果不整体谋划会造成其它区域战略功能的缺失。最终东入口按5A级旅游集散中心进行功能定位作为大罗山景区和三垟湿地景区交通枢纽,兼具服务三廊桥片区户外休闲和高端业态的功能。
1.2时代调控治理
城市公园是政府管控的产物,跟政府社会基层治理密切相关。城市公园建设和更新也是治理空间和治理社会的过程。以城市公共空间重构为切入点直面社会问题。政府各系统通过治理指标与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相联动实现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如住建部门新理念推广、街道邻里空间需求和文保单位历史遗迹技术限定等。时代背景下的政策理念变化影响着城市公园的建设和更新。新时代中国城市公园建设中,受限于多方的因素,需融合政府、民众和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从城市的多元化需求出发去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把握好建设的尺度标准,依据相关的条件完成内部各标准协调和周边衔接,实现城市公园与城市系统融合运行。三垟湿地东入口项目需处理好财政投资发债整体资金平衡、住建部门的海绵型绿地系统的技术落地执行、文旅部门的景区创建和旅游文脉挖掘植入、交通部门的车流疏散论证等宏观调控要求。还需把握湿地风貌本质和生态修复标准,对“月光经济”产业培育、水环境生态和三廊桥片区社区需要等也需统筹融合。
1.3社会人本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娱乐生活更丰富。居民的游玩心理由资源导向观光型走向生活方式导向休闲型。新时代中国城市公园需满足各年龄段各群体的活动需求,提供足够方便的游娱休憩的条件以及体验生活、休闲的舒适多元复合空间,个性化的形象打造不同的体验业态,人性化服务和归属情感让居民享受城市公园带来的乐趣。城市公园是城市中高价值的稀缺绿地资源,良好的自然风光有利于特色业态的体验。新时代中国城市公园的建设要以本身基底优势创造出优质复合景观,满足各年龄段各群体生理、心理和生活引导等多种需求。把握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内涵深度,创造出视觉景观的差异化。通过户外自然健康元素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以人性化且合理的商业服务满足居民公园游憩的舒适感,利用人气拉动经济并盘活整个公园。以适应需求的商业运营成为公园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东入口项目的场地东侧和地下车库的大量机动车位(含大巴车位)满足交通配套服务需求;场地中间主体建筑的内部空间可服务于展示、配套售卖和娱乐等多项功能,主体建筑内部设置架空广场空间和景观庭院可打造立体的多元公共休闲场所;西侧瓯越风格的古建筑街区群落和四季风貌的大草坪与湿地风貌相融成为高端休闲区。
2.城市公园建设多维度把控
2.1可持续预判
中国城市进入由增量向存量、由速度向质量转化的时期。公园建设完成就立刻变为城市的资产。优质的公园资源属于城市的家底,而不适应时代的公园业态和结构会成为城市发展的累赘。新时代城市公园的建设必然要把控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使其景观资源特异性和垄断性成为优质基底。公园植物景观美学特色异于或更优于常见植物景观,随时间呈现出稀缺的综合价值。公园建筑、构筑物和景观小品具有艺术性,宜以本时代高技术含量的建造形式或代表本地域特征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工艺,使其成为城市公园永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让植物和建筑等主要景观肌理成为公园优质存量。随着时代发展,新需求新理念必然导致公园更新和结构调整。新模式新功能落地和传统空间结合的变量是公园更新的有效手段,新时代城市公园建设要对未来建设空间进行分析论证,合理布局基底资源的同时规划预留改造和提升的弹性空间,不断满足交通变革、服务设施提升和空间业态轮替等公园演变需求。东入口高品质景观为后续运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场地整体凸显“野水云山”的美学意境。主体地标建筑采用覆土建筑,建筑立面模拟山形曲面与城市进行景观肌理割裂。场地西侧承接湿地肌理,引水入内,高品质净化水景以溪流浅泊贯穿生态园林景观区域,结合亭台桥廊、景石、植物形成瓯越风格的高品质园林意境空间。注重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和湿地风貌特色,突出对核心丰花(或色叶)孤植树视觉展示和斜杆树与水景交融的氛围营造。同时专项研究后期运营变量的综合管网预留和弹性用量,把控现状问题(后续东侧中兴大道改建快速路拓宽占用东入口用地、在建项目工棚借地等)的技术变更协调和施工时序。
2.2新事物权衡
社会发展中,人的本质需求和生理特征并没有改变,长期积淀的文化思维没有改变。时代发展会让技术和理念发生变革。部分新潮城市公园的成功是新技术和新思维的融合,但本质上还是看到许多传统景观园林设计手法和美学理念。新事物可能风靡一时,但随着大众审美情趣变化面临淘汰。传统园林景观营造技术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但材料和技术受限于历史条件未能满足人们的愿景。新技术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部分技术还处在应用探索期间并不完善。城市公园建设要考虑项目的定位和整体的风格把控,要汲取传统园林景观中营造技术的精髓,把握好整个思维脉络进行新技术植入和创新,正确运用好新技术对城市公园营造进行质的提升,正确引导人们心理认知上的改变。不能盲目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理念,要合理分析新工艺新材料的弊端,以城市公园长远性进行思考分析,避免盲从性导致城市公园的更新重复,让国有资金资源浪费损耗。东入口场地西侧高品质园林意境空间借鉴了杭州著名绿地空间肌理形态,瓯越风格的古建筑群落参考温州宋韵古建构造外壳结合当代建筑内部标准进行设计;高品质水景以水质净化的沉淀、吸附、过滤和生物膜等系统原理改善水质,以新品种矮生苦草构建“水下森林”进行四季的水质氨氮吸收,净化系统受限空间采用人工干预(微生物处理技术和暴氧设备)实现水体超高透明度;东入口中间主体建筑复杂曲面立面和整体空间用BIM技术进行推敲深化,建筑弧度铝板细部用犀牛软件进行调控。
2.3一体化统筹
随着技术创新和思维革命融合的不断加速,交叉学科研究日益成为解决人类发展重大难题不可或缺的研究范式,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工程技术日益成熟,如立体交通、立体绿化和智能设备等技术不断发展,景观营造突破了原有空间思维和技术材料的限制。让建筑、景观和市政等多领域学科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景观风貌。同时政府的相关治理政策和社会需求想法也不断填入城市公园空间,公园建设要素的融合统筹更加复杂。城市公园建设统筹要依据主体各要素对整体进行数据把控和全面分析,确认整体框架思路。大框架体系有微弹性空间,原则上不予大的变更。大框的合理性成败取决于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各专业全面协同对问题进行论证研究。通过细部的研究分析使整体的子要素拆解实现技术问题的细节最优。再对各专业进行协调统筹完成整体融合。对于混乱的点状和网状系统可采用子系统分层拆分处理,通过在同区域系统叠加处理对整体进行把控。三垟湿地东入口尊重场地和文脉,因地制宜,形由地生。以野水云山为整体意向,综合项目的功能、交通、竖向、景观等问题,将建筑与场地做一体化设计,构成一组完整流畅的山水画卷。项目以植物全覆盖消隐建筑体量,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让生态绿地在空间中延续,与环境包容共生。系统性注重大区域水陆交接带的动植物浅滩生境和生物栖息地打造,尊重自然、凸显野趣,将湿地景观渗透延展至场地内与高品质人文造景过渡融合,把握静态湿地生态修复和动态人文休闲运营的双脉络。
3.结束语
生态化、人性化和智能化是城市公园探索的方向,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公园建设演变的必然路径,站在历史的角度,立足理解和认识其划时代的价值意义。让中国城市公园的发展按照稳定的节奏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