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索——以五下《形形色色的人》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2
/ 2

微信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索——以五下《形形色色的人》教学为例

钱玲群

海盐县元通小学 314317

【摘要】微信平台作为习作教学的辅助工具,能让教学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形形色色的人》为例,从“多种路径,挖掘习作之材;多式播放,领悟习作之法;多元互动,体验习作之乐”三方面入手,阐述习作教学中微信平台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微信平台;深度融合

如何有效发挥微信资源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现结合统编版五下习作单元《形形色色的人》一课为例,开展“微信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索”的研究。

一、多种路径,挖掘习作之材

(一)浏览朋友圈,启迪思维

微信朋友圈是我们了解生活的一个窗口,生活的维度越宽,写作的素材也就越丰富,内容也会越充实。朋友圈突破了时空限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不一样的生活颜色。通过浏览,学生能够发现并感受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爱哭,或爱笑,或大公无私或斤斤计较,形形色色的人启发他们的思维,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二)访谈家族群,明确特点

生活是个大讲堂,只要留心,你会发现处处有学问,人人有特点。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在使用微信已不足为奇,而家族群聊也不少见,群内除了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三姑六婆等,学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与家族群成员谈话,谈话的大致内容是:“你外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你有绰号吗?为什么会取这样的绰号?”……

通过访谈,学生对家庭成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许多以前不曾留意的亲人有了新的认识;对写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人无他有,人有他特之处”就是值得一写的好素材。

(三)搜索放大镜,巩固要素

为了便于学生积累素材,拓展视野,我们可以借助微信放大镜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会出现一系列相关主题的内容,如输入“《形形色色的人》习作”,我们就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美文,浏览这些文章发现,写一个人的特点并不一定要抓住他的品质或者优点,也可以是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某项特长、做事风格或是特有的外貌等。如写医院医生不一定是救死扶伤的特点,写班级学习委员不一定是成绩拔尖的特点等。

二、多式播放,领悟习作之法

(一)引导提示,外貌描写抓特点

短视频是音、画综合的艺术,学生观看时有时只关注事件本身,对有些细节会遗漏,这时候教师应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应多层次,多角度观察,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为习作做铺垫。比如播放完《迷糊的姑姑》视频,大部分学生能聚焦姑姑拿着钥匙却满屋子找钥匙这一事件,而几乎无一学生关注到姑姑的外貌,对此,笔者有意识引导提示。

【教学片段一】

师:再来看看姑姑的外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姑姑个子不高,中等身材。

生:姑姑长得挺漂亮。

师:这样的外表感觉很大众,再仔细观察一下,她特别在哪里?

生:姑姑留着一头清爽洒脱的短发

生:鼻梁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

生:姑姑穿着职业装,看起来精明能干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三位同学所描述姑姑的外貌和发生在她身上的这件事有什么联系吗?

生:干净利落的外貌和迷糊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视频呈现的画面中,隐藏着一些重要信息,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一定的提示语,抛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有侧重地观察外貌描写并提示不宜千人一面,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需要抓特点写。只有这样才能让视频真正服务于习作教学,学生笔下的人物都会鲜活起来。

(二)定格镜头,细节描写要放大

一个好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血肉,它给人以真实的感觉,那如何写好它呢?定格镜头实属上策,它表现为视频中活动的影像骤然停止并成为静态的画面,这在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较难观察到的细节时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将转瞬即逝的画面静止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容易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更丰富的联想。

例如:看姑姑找笔的画面,并在她掀飞了沙发上的靠枕时定格,提问:“此时姑姑是怎么想的?接下来她还会怎么做呢?”学生很快想到:“姑姑紧锁眉头,费了那么多工夫不见笔的影子,莫非它自己长脚了不成?”“姑姑掀飞靠枕后,把手伸进沙发缝里来回摸索,结果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三)倒退回放,侧面描写托形象

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衬。”在人物描写一组中,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很难达到的效果。而实际上侧面的镜头,很容易让人忽视,如果只是简单地播放一遍,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因此倒退回放,有意识地聚焦配角,助于学生领悟。如:视频《迷糊的姑姑》大部分学生能从姑姑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姑姑的迷糊,而对侧面镜头没有留心观察。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位,得知姑姑拿着笔却在找笔,周围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整个房间里的人哄堂大笑。

师: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些?我们再来看看(视频退到出现旁人的镜头)

生1:一向严肃的爸爸此刻笑得前俯后仰。

生2:妈妈更是顾不上淑女形象,笑得直不起腰,嘴里说道:“太……太……逗……了。

生3:被姑姑握在手里的笔好像在说:“哎呀,主人,你不是前一秒还在用我记录煤气抄表员的电话号码吗?”

如此倒退回放镜头,再进说话训练,帮孩子更好地明白侧面描写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地呈现姑姑的迷糊,更能为自己的习作烘云托月,锦上添花。

三、多元评改,体验习作之乐

(一)建立合作群,同伴互学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按照自我的思路写下来,不排除有个人的习惯用语或者比较口语化的表述,他人不一定能适应。合作群由班级六人小组组合,是习作交流的媒介,大家晒习作《形形色色的人》,相互点赞、评论,给对方提出修改建议。相互鉴赏,获取灵感后修改自己的作品。接受同伴的建议,可使用词更加精准,语句更加通顺;学习他人的习作,对比发现,完善结构,丰富语言。

(二)师生点对点,个别指导

教师的评价和鼓励,是习作评价中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笔者试想利用微信点对点的私聊功能,对于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点赞、竖大拇指或发个性化的表情,或针对性地评语,如:“侧面描写,烘托了爸爸的乐观。”“对同桌的语言描写很精彩,让我想起了我曾经也有这么一位乐于助人的同桌”;对学生写得不通顺或交待不清的地方,可以语音或者短视频进行实时指导反馈,有歧义的地方可以语音通话,共同探讨,直到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

(三)公众号互动,大家分享

微信公众号具有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均可呈现,交流互动方便、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等众多优点。习作评改与公众号平台融合,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和反馈的机会,让学生明白作文不只是一份交给教师打分的作业,更是交流思想、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载体。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遇见身边的‘小作家’”一栏,将学生的习作逐一推送,请第三方“共享”,学生第一时间收到来自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点赞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个性、多元,更能使学生从中领悟表达技巧,激发写作兴趣,建立写作信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

[2]魏淑媛、王东平.用“微视频”助力习作教学[J].教学月刊.2019.10

[3]张金桃. 当“习作”遇到“微信”——借助微信平台促进初中生观察习作水平提升[J].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