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深层心理的突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3
/ 2


初中生深层心理的突破

林英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龙湖附属中学 515041

摘要: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个体间差异以及不同群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高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本文将探究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疏导与干预策略,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行为问题 干预策略


所谓深层心理的突破,是指教师对学生,所发出的各种信息予以留意、剖析、处理,从而事先对有意封闭和无意被自己隐藏的心理行为的动向及后果及时作出预见性的推断,使对学生的教育建立在主动、科学、及时的基础上。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机能急剧变化,心理的发展难以揣测,内心矛盾激烈冲突,思想变化多端;他们寻求理解,寻求温暖,寻求安慰;他们对别人,对社会期望很高,而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他们渴望成长、成功,但对成功所要付出的艰辛估计不足。

作为初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要能先突破学生的深层心理,使教育建立在主动、科学、及时的基础上。

一、充分认识对初中生的心理窥测,突破的可能性,是提高我们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捕捉的自觉性、主动性的前提

人的心理是看不到的,而人的行为是可以看得见的,从人的行为规律中可以看到人的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即人的心理具有可知性。因此中学生的心理行为是完全可以预测的。

其次,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特定结合,在类似的情境中,相同性格的人会表现出类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对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有了解后,就可以预见,推断这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从而因势利导地引导好学生。

再次,从初中生的情绪变化与其近期所接触的人和事的内在联系,可以推导出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初中生在某种情绪的支配下要采取某种行为以前,总有一个动机的斗争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权衡及行为趋势就必须、必然会通过一定的情绪及行为表现出来的。如: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有抵触时,常常是面部冷淡,扭脖子,眼睛斜视;肯于接受时,低头垂眉或点头称是;在老师问话时,若是吞吞吐吐或是老看同伴的眼神,往往是这个学生心存顾虑或是其他同伴是当事人;一个学生干部在评选中无法评上“优干”,突然情绪消沉了,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落选产生了包袱。所以学生的情绪就是学生心理的窗口,行为的前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努力去捕捉学生心理细微变化的信息,就能预测到学生思想、行为的演变趋势。言为心声,行为是心理的外化,一定的心理必然导致相应的行为,而行为的发展又具有连续性。例:一个学生的牢骚语言,反映对某个问题的不满心理,从中可以预见,推断到他可能会消沉或抗争,乃至玩世不恭;对一个经常宣扬所谓“哥儿们义气”的学生,,可以想象,当凡事触及“哥儿们”利益时,他必然缺乏原则性和正义感:几个学生近期的“鬼鬼崇崇”地频繁接触,这通常是他们将采取某种错误行为的前奏。

因此,我们只要善于察其言,观其行,广泛地搜集各种信息,科学进行分析,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可以把握的。

  1. 掌握对初中生深层心理的突破的基本方法,是有效地把握初中生心理行为及其发展趋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对初中生深层心理的突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观察上的突破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观察,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作出合理的推测。这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和普遍的突破方法,观察上的突破通常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整体观察,针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行为,窥视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事先的集体教育;二是对有突出思想问题或关键的人的行为变化,进行分析推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

(二)谈话上的突破

教师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通过观色察言和一些非语言的谈话技巧,预测其行为并调整其发展趋势。

运用时要注意三点: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谈话态度要平等、随和,以便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谈话者要头脑敏锐,善于从学生的神态和话锋中把握心理活动的真实所在,有效地控制学生和情绪,及时捕捉学生流露出来的表情:热情或冷淡,感兴趣或厌恶,赞同或反感,反映强烈或毫不在乎等等。以便有的放矢,从而去把握学生的心理。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输出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特定信息,在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过程中,面部不同部位和表情输出爱生的信息,为学生接受并在心理上激起层层浪花,从而反馈给教师真诚之情的回报。

(三)生活上调查研究,广集信息,间接上的突破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掌握突破学生心理的原始材料,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爱好特长,道德素养,情操,人际关系,还要了解其家庭情况,并善于以了解到的情况去分析问题。比如,离异的家庭最容易使子女心理变态;家教严而不当,动辄打骂、体罚,家长的期望值低,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畏惧的心理

;学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关怀照顾,容易产生不信任心理。除了上面的调查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班上积极分子的作用,同时多与科任教师、家长联系,尽可能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

(四)作业分析突破法

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内容和完成状况去把握学生心理的脉搏,行为的现状,从而作出判断和推测。学生作业的完成状况是其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的直接反映,而作业的内容,如作文、日记、文史类论述题中所蕴含的是非、倾向、情感,常常是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反映。

(五)行为类推突破法

了解学生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状况,根据学生一贯的行为,对学生的各种病态心理进行归类,找出症结所在的突破法。目前中学生的主要病态心理的以下几种:

压抑心理,其表现是性情抑郁,喜欢独处,上课干坐,一声不吱,有时老师说话大声,竞会把他吓了一跳。畏惧心理,主要是害怕家长和老师,不愿上学。此外,还有放纵心理,不信任心理(在第三点已述)这种方法的突破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性格、情感和意志的深刻了解,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六)重感情,除戒心,以情动人突破法

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具有或多或少的戒心,特别是问题学生,我认为积极的情感只能用温暖来换取,而冷酷的感情只能换来冷酷的情感。因此做为教师想突破与学生之间和心理之墙,只能用温暖来拆除,这就需要教师的情感真诚的投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相信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消除了戒心,从避师到亲师,由戒心变为贴心、变交心。

三、实施素教育,强调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与引导是摆脱教育危机、跳出困境、走出教育误区的必由之路。

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小学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僵化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出现危机,陷入困境,走入误区。“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忽视心理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偏常心理。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困惑。这些矛盾或堕态有的可以自己解决,而的些问题需要在别人的主动帮助下才能解决。帮助青少年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偏差行为的发生,是广大教师、家长及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一直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郑培芳.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中华少年,2017,(27):50.

[2]肇立新.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科技展望,2016,(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