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精雕细“课”——浅谈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上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3

见“微”知著,精雕细“课”——浅谈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上的应用

许楠欣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中心小学,广东 佛山 528244,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正确使用微课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根据笔者在教科版教材的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探讨在当今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的重要性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 微课;小学科学;教学;应用


微课是指在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电脑、手机、录像机等多种设备摄录制作的教学视频。“短、快、精”是此类视频的特点,力求在3-5分钟内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指向明确,画面清晰。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1],而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加入微课,可以化繁为简、直观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一、教学难题处处有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周期较长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即使在教材里分为了观察种子、播种种子、种子长根、茎和叶、开花、结果、传播等版块内容,本单元的实验周期仍很长,短则七八天(发芽)、长则几个月(开花结果)。学生很难亲历观察的全过程,即使完成整个实验,也因时间过长而造成印象不完整,活动成效不明显。

2.现实条件限制

学生对有些活动充满兴趣,但只能耳闻不能近观。例如三年级《水的三态变化》中讲到人工降雨,学生对这个过程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我们无法让学生去飞机上感受这个过程。

3.实验存在危险

小学生动手兴趣强,但自制力弱,有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操作,但存在危险性,例如“铁从固态烧到液态”这一实验,教师无法百分百确保学生的操作过程规范,实验中稍有差池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4.学习方式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教授认为,“无界教学”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学习本来就没有边界,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到处都有科学学习的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课室是科学的起源地并非思维的“围墙”,上下课的铃声也只是教学的钟声而非学习的起点与终点。

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后,部分地区开始了“网课时代”。而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在线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疫情考量着各位教育工作者。在居家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了、学习空间扩大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现,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自学课程很难进行,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此时微课的存在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评价方式有了参考,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二、借问良方何处寻

微课内容简短,指向明确,教育意义突出,有趣的画面又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沉浸在课堂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而微课的获取途径和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参附带资源

教学参考用书中所配套的学习光盘由优秀的教学团队制作而成,含有许多教学资源,其内容更是紧扣教材,授课教师可从中选取合适的内容为己所用。

2.网络途径下载

当教师在教学网站、视频平台找到适合的教学资源后,可利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后使用。常用的网站有:小学科学教学网、知识视图、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页代码解码器、电驴等。[2]

3.教师自制修改

教学内容课课不同、学情时时在变、教育环境千差万别,这些因素都会限制已有微课资源的使用效果。当遍寻无果,找不到合适的可用资源时,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按学习者特征分析、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呈现方式等步骤来依次设计和制作微课以用于教学。常见的微课呈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微课类型

优点

缺点

动画演示型

集教育与娱乐于一身,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制作软件多样

部分教学内容不合适此呈现方式

教师出镜+课件呈现型

给予学习者课堂真实感,展示教师风采,更好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制作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

屏幕录制型

制作方法简单,操作易上手

画面简单,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实录型

适合优质课展示,教师评课及回顾自我反思

干扰因素多,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操作演示型

让学习者对操作步骤、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形象直观地展示知识

缺乏交流互动

综合型

结合以上两种或以上呈现方式

制作过程复杂

表1.微课呈现形式

三、对症下药疗效好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基础的,科学教师应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准则[1]。将微课引入小学科学课堂,借助其“短、快、精”的特点来开展教学,可以进一步优化小学科学课堂,以此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课前预习有准备

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后,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微视频”的优势,加强“教”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更明显,充分调动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可完成预习任务。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重点观看自己有疑惑的视频片段,调整播放速度甚至多次回播、暂停页面,在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以“一天中的食物”为例,预习视频中先对食物的来源、制作、储存等内容进行了介绍,随后要求学生拍摄一天中所食用的食物种类及数量到对应收集软件,并尝试对食物的种类进行分类,记录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该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形式也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及教师授课难度。

2.激趣引课多思考

科学课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创设探究的情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任务。快速、高效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是每一位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必要条件。而利用微课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更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多感官的情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讲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由于恰逢回南天空气湿度太大,无法用静电小实验进行导入,我将提前制作好的微课小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完之后疑惑:为什么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触摸金属门把手会像被电击的感觉,又为什么冬天脱下毛衣时会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呢?我再就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静电作用。

3.重点难点突破快

教材中根据课程标准所设置的知识板块内容有时需要的观察时间非常长,例如“影响铁生锈的因素”这一实验的内容,需要对比不同时期的铁钉生锈情况,教师可通过剪辑方法将拍摄的生锈变化图片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前后对比来体会物质变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零散的知识整理为知识网络。

而对于肉眼无法看清的过程或难以操作的实验过程、复杂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讲解,过程中可随时暂停进行补充,可有效降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出错率,提高实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时,如果按照传统的“一对多”演示方式,学生很难掌握操作的要领,在实验时也容易出现误差,甚至损坏仪器。教师利用微课对显微镜的结构进行讲解后,再展示操作要点,很多细节都在视频中都已有效展示出来,可以对学生进行更针对性的指导。而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设备将学生的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回看与对比,可以发现自己的操作问题,进行改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动脑学科学正是科学学科最重要的特征,动手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没有条件开展科学实验的乡镇学校,微课视频就是雪中送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的奥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中学理科学习打下基础。

4.拓展延伸有深度

科学的知识点很多,涵盖的领域也很广,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全都包含在内。学习科学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拓展视野。[3]而视频资源是较好的补充课外知识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生态瓶》时,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此渗透生命教育、保护环境等人文思想[3]

而教学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实行个性化的辅导,进行精准教学和分层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得到最大的收获,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四、药方照搬需谨慎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技术相遇,磨合期内势必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1. 课堂过度依赖微课,教师变身“放映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充分,导致学生从课堂的主体变成没有共鸣的观众,与教育的初心相悖。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传统课堂中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不可代替性,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认同的点头,都是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机会,而微课恰恰缺少了这一种反馈。

第二,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使用目的,设计者的理念决定了微课的好坏。要深刻地明白微课并不是“秀技术”更不是“秀美貌”,应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做学生喜欢看、乐意学的微课,将自上而下的行政导向变成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微课融入科学教育是发展所需,更是必然之势,不能忽视这一过程中利与弊的共存,应在整体上进行思考,才能客观与全面地了解,更好地运用微课。当教师能破除形式化的弊端,端正使用态度,主动选取和制作符合课程目标的微课并加以合理运用,科学教育才能不断发展。而教育信息化的当下,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因为它不是万能的;也不能固步自封,教育的发展需要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完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守住初心,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才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2017年3月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家丽.微视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 2019,No.305,No.306(Z2):82-84.

[3]王延杰.微视频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A].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C].2020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