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16021
摘要:以北京市房山区黑龙关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勘察、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梳理并分析黑龙关村的区域位置、历史沿革、文化遗产等,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黑龙关村
传统村落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并蕴藏着丰富人文资源的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黑龙关村2012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传统村落,2019年入选为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因此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振兴发展,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重点。
1黑龙关村概况
1.1区域位置
黑龙关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中部山区,西邻刘家台村,北靠碾台村,南接二道沟村,东倚口儿村。村内主要道路与G108复线、京昆路对接,有多条公交线路可直接到达。
1.2自然环境
黑龙关村背山面水,地貌类型多样,自然环境优美。
1.3历史沿革
黑龙关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由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建立黑龙关关墙,守关官兵的后代长期居住,便形成村落,故以“黑龙关”命名村落。
据记载黑龙关元代成村,现分为三个自然村,其中老村为千年古村落,现存百余间古民居,多为清代、民国所建。古村落保留原貌,一条古街道,自南向北贯穿全村,街道两侧院落格局严整。
1.4.文化遗产
1.4.1物质文化遗产
龙神庙:元代以前建立,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三间,院内古柏参天,庙前水阔潭深。是千百年来的皇家祈雨圣地,也是民间祈雨场所。
玄帝庙:清代建立,位于村南入口,坐东朝西,现仅存一处角楼。
七圣神祠:清代建立,位于村北头,坐北朝南,祠内墙面古壁画,描绘人们生产生活的和谐景象。
黑龙关遗址:唐末建立,位于村南约一里,对峙的两座山峰最狭处,历代驻兵防守。
古民居十处:明清建立,标准三合院或四合院,青石屋顶,青砖墙体,门窗有雕花,院内青石板墁地,古朴美观。
另有9棵古树、2座古碑、烟囱尖遗址等历史环境要素。
1.4.2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月二酬龙节:开展祈雨活动、生产生活用品交易、传统民间花会展演等,热闹非凡,对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的传承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神话传说、精美壁画、诗文:《黑龙关龙王庙的传说》、《红茶树与海带》、《龙潭钓龙的传说》等神话传说。以神话故事为蓝本绘制的精美壁画。萨里默色的《迎享送神诗》、李濂咏黑龙潭诗、傅增湘记黑龙关文等诗文。
2分析与评价
2.1问题分析
2.1.1产业发展不足
黑龙关村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旅游业产业链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强。
2.1.2基础设施不完善
村庄道路多存在断头路,且部分未硬化。供水设施不完善,未采用水质处理设备,缺少排水设施。
2.1.3文化遗产逐渐消失
传统民居建筑、黑龙关遗址、玄帝庙等文化遗产管理修缮不及时,其特色逐渐消失,精湛的雕刻技艺、荆编技艺等也逐渐失传。
2.1.4人口空心化
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中主要以老人和小孩为主,生产力不足,导致产业无法充分发展。
2.2价值评价
2.2.1历史价值
黑龙关村,千年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原住民为核心,以建筑为载体,世代繁衍,将人、村庄、生活及自然融合一起,孕育丰富多彩的文化,是活着的历史文化宝库。
2.2.2艺术价值
黑龙关村围合式的院落格局,灰砖的立面墙体,精美的门窗雕刻,直接反映了居民的生活形态、精深追求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2.2.3科学价值
黑龙关村背山面水的村落选址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现了居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精深技艺,对研究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营造史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2.2.4生态价值
黑龙关村依托山水环境,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进行选址和布局,以村落为空间载体,形成了山、水、林、地、人的有机结合,与自然环境互生共融,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2.2.5社会价值
黑龙关村依山水而建,顺应山势形成南北格局,成为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保留最原始的生活民俗。龙神庙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
2.2.6经济价值
黑龙关村活化传承传统文化,举办庙会,吸引客流,带动消费,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3保护与发展
3.1保护策略
3.1.1整体空间形态保护
保护“山水田村”的自然山水格局。严禁山林砍伐,保持水域环境,加强水岸绿化。
3.1.2街巷保护
保护黑龙关村老村主街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其原有走向和空间尺度,增加绿植爬藤、景观乔木等丰富街巷空间,美化街巷环境。
3.1.3建筑及院落保护
文物建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传统建筑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进行修缮保护,其院落保持原有格局,增植绿化。
3.1.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全传承和保护机制,建档立案,完善传承人制度,保证动态传承;与民俗旅游相结合,逐步恢复周边山区原有花会,弘扬地域文化,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监督,鼓励社会参与。
3.2发展策略
3.2.1产业发展
以“一条大石河,串起旅游村”为相邻村庄联动发展的策略,不同村庄发展不同的旅游主题,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乡村旅游。将亲子、生态教育与当地民俗、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依托现有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运用主题化引领全时全季全龄的乡村旅游,增加客群粘性。
(1)利用果园采摘、鲜果制作等活动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使孩子亲近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智慧,让父母与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到知识。利用闲置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游客接待中心等,留住游客。
(2)策划旅游主题线路,不同线路具有不同特色,有不同的收获,增强体验感。
(3)结合黑龙关村祈福文化、庙宇文化等策划节事活动,如二月二庙会,四月庙宇祈福;在寒暑假策划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带动人气和客流量,如跨年狂欢节、夏日轰趴和春日集市等;在节假日期间,策划公共艺术主题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如踏雪拍摄节等,打造特色IP。
3.2.2实施发展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补齐功能短板,为村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基础。完善交通设施,村庄道路全部硬化,有条件的采用当地石板或青砖铺设,保留村庄传统风貌。根据需求建设停车场、增设活动中心、养老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加大给水、排水的设施建设,保证人们的用水安全。提高村庄的环境卫生,加强对垃圾的分类回收,定期定点进行处理。
3.2.3人才发展
健全青年回乡创业扶持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开展现代种植技术培训、创业管理培训、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等,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增强村民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4结语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传统村落在发展中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因此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发展突破口,在传承中发展,形成特色的村庄发展之路,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传统村落》百度百科
[2]刘晓波.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东沙城村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9):9-11+49.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1.09.005.
[3]麦西.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博物馆建设[D].广西民族大学,2019.DOI:10.27035/d.cnki.ggxmc.2019.000201.
[4]龙江,李晓峰.“美丽乡村”建设中古民居保护调查工作初探[J].中国名城,2017(0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