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
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中,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在预算中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为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在政策上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涉及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情况复杂,难度大。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债务形成机理,探索全面实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及债务风险防范对策,以期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债务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目前,高校教育经费以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为主,现行的教育经费核拨标准与经费额度难以维持高校正常的资金需求,教育经费缺口逐年增加,一些高校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来减少资金压力,由此产生了大量债务。负债发展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较为普遍,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的资金困难,但也给高校带来了严重的债务风险。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保障高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高校战略目标的重要财务管理手段[1]。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高校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
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其预算绩效管理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第一,高校绩效具有复杂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其绩效目标侧重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指标的考量。这类指标往往边界较为模糊,而且不同类型的高校侧重点有所差异,如研究型高校往往更侧重于科学创新,而应用型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则更侧重于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在确定高校绩效目标时,应该区分不同的学校类型,合理选取绩效考核指标。
第二,高校绩效不易量化。相较于经济效益和短期效益,高校办学、研究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往往难以量化和评价[2]。如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主要考量其毕业生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这是学校教育、自身努力以及工作历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难以准确分离并衡量出高校培养的实际效果。评价指标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可衡量性,合理选择替代指标以满足绩效评价的要求。
第三,高校绩效具有滞后性。如高校的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培养、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等,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取得出明显的效益。因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应建立长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绩效跟踪机制。
2高校债务风险形成机理
高校债务是指在政府财政拨款无法满足高校办学规模日趋扩大的情况下,为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高校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所形成的债务。高校的债务分为日常发生的应付款项和需要偿还的大额贷款,其中高校日常运行发生的应付款金额较小、期限较短,不会对高校产生财务负担,而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采购等大额贷款项目会给高校带来不小的偿还压力。在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无法填补大额贷款项目额度时,高校债务逐渐形成,高额的债务将对高校的发展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高校债务风险的形成与高校、金融机构和体制机制三者密切关联,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为了满足办学规模扩大引起的教学楼宇场馆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设施改造需要,高校一般选择金融机构贷款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融机构寻求高校作为优质的信贷对象,解决资金闲置问题[3]。三是在原有体制机制条件下,高校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来减轻财务压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三者的博弈中,高校债务不断增加,债务风险随之加剧。
3强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有效措施
3.1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极广。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大对全员预算绩效管理宣传,要让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小事,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是行不通的,需要把绩效管理理念贯彻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4]。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将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全面发挥出来,不断地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高校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将有利于逐步健全高校财务治理体制,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3.2成立单独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想要得到有效开展,就不能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成立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学校的制定管理体系和流程制度、设定预算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价和绩效监控、对预算绩效管理全阶段进行监控,否则只会是小马拉大车,影响财政预算拨款,造成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业性强、复杂度高,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业务,因此根据需要成立单独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由党政部门、组织部门、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等多部门人员参与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培训。此外,学校还可聘请专业的校外专家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督、评价。
3.3细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应在预算绩效管理的众多要求基础上,再根据要求制定出合理可行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要合理制定这些目标,首先要掌握高校稳定运行需要开展的经济管理活动事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后,提出目标所对应的相关指标体系。在掌握经济管理活动事项的过程中,逐项分析出每一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其进行防控[5]。高校还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明确目标考核标准,细化升级指标评价体系,改善以往评价体系不标准的问题,并积极有效的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过程中,必须明确各级绩效管理层次的责任,这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预算绩效目标考核与预算绩效管理任务须高度匹配,才能为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4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一体化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大幅度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及工作效率,减少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为了弥补部分高校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上产生的不足,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领导层应该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主动去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贡献,重视信息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作用[6]。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导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为了不耽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特别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合作,逐步公开预算绩效信息。当然,新技术对高校预算管理人员的培养要求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参与预算管理人员也必须积极地参加各类有关信息技术的培训活动,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活动能够可持续健康开展,成为懂技术、善操作、精管理的高素质管理者。
4加强高校债务风险防范策略
4.1优化政府拨款模式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约束作用,持续优化拨款模式,不能简单以“在校生人数”作为拨款额度的参考依据,应综合考虑学校类别、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等多种因素。在保证综合定额基数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拨款方案,逐渐提高财政拨款在特色学科、优势专业,以及科研项目中的比重。通过“补助转资助”的方法,把高校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的非定期性项目资助转变为定期性项目资助;科研项目以定期拨款的形式资助,加强高校在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及科研项目的持续投入,鼓励支持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确保高校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7]。
各级政府还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状况等因素,研究制定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专项经费核拨办法,明确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实现权责统一。高校的管理权限应逐渐下放,着力改善部属院校占有大部分专项经费的局面,不断扩充专项经费的资助范围和受益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4.2完善多元化筹措资金渠道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高校必须打破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筹资模式,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筹措资金途径,进一步减轻债务压力。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高校要加强内涵建设,挖掘发展潜力,打造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潜心立德树人,广泛争取各级政府在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产教学研”融资模式,通过与高端企业、行业或实务部门技术合作,采取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转让分红等形式,实现高校经费与社会资本的有效联动;在适度缓解高校科研经费短缺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区域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8],打造全新产业品牌,提高产业价值。
三是借助PPP模式,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吸收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研发等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延展办学空间和办学效益。
四是完善慈善捐赠体系,拓宽捐助途径。对于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团体及企业采取减免税等鼓励措施,努力开辟更多的社会捐助筹措资金途径。
五是经报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后,鼓励与金融机构协商尝试借新贷还旧贷等方式置换金融机构贷款,为高校筹措资金提供有益的补充。
六是适度延长高校现存贷款期限,降低融资成本,减轻高校还本压力,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4.3建立健全贷款审核评估机制
贷款审核评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金融机构和高校三大管理主体,历经贷款前、中、后三个管理阶段,各管理主体只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或约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校债务风险。要建立健全高校贷款审核评估机制,将正常贷款额度和拖欠贷款额度纳入高校社会信誉调查指标体系,及时督促高校做好偿还贷款的准备工作,按照贷款周期或时限,做好还款计划,确保高校能够按时付清贷款。
要全面加强高校贷款管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中的管理范围和监管职责,为高校债务风险防控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真正实现高校债务风险防控的全过程监管,有效控制高校负债规模。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大势所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办学实际,有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景玉.高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20(15)
[2] 吴静慧.地方高校债务风险防控及应对策略[J].营销界,2020(05)
[3] 王诺.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难点及对策[J].会计师,2020(12)
[4] 梁倩.关于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21(01)
[5] 周花.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6)
[6] 肖广华.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20(20)
[7] 高建慧.政府会计制度下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19(19)
[8] 谢秋玲 戴倩.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J].财会学习,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