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集团总医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23
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下降或全部丧失的一类疾病。据国际肾脏病协会统计,肾衰竭的自然人群年发病率为98/100万~198/100万。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慢性肾脏疾病的年发病率为2%~3%,且患者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肾衰竭的分类
肾衰减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是常见的危重症,其病程小于三个月。病情发展迅速,积极治疗后肾功能可以恢复,但是急性肾衰竭可能会复发。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在普通人中不常见,在肾病患者中常见,其病程大于三个月。病情发展缓慢,肾功能很难恢复。
肾衰竭的症状
急性肾衰竭的症状
急性肾衰竭大部分有如下常见症状:恶心呕吐、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血压降低,全身抽搐,昏迷,高热等。急性肾衰竭根据病程分为三期:起始期、维持期和恢复期,以尿量变化、多系统症状及水电解质紊乱为主要表现。
起始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表现为低血压、缺血等所致的头晕、恶心等。
维持期:患者表现为尿少或无尿、全身浮肿、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轻度贫血等。
恢复期:患者表现为多尿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可慢慢恢复至正常。
慢性肾衰竭的症状
慢性肾衰竭大部分有如下常见症状:尿量改变,24小时排尿多于2500毫升,或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晚期可出现无尿(24小时排尿少于100毫升)现象,尿液颜色加深或尿中带血,尿中泡沫变多,夜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气短,气促,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乏力,头痛,精神不振,贫血,皮肤发干和瘙痒,眼睑、颜面、双下肢水肿等。
肾衰竭的病因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如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尿道梗阻、肾脏损伤、中毒等。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肾前性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有很多,如手术、外伤、脱水、休克、大出血、各种感染、肝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肾血管性疾病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有效血容量相对性或者绝对性减少,肾内血流减少,肾小管滤过率降低。
肾性
引起肾性急性肾衰竭的主要是由于肾实质性损伤引起的。肾动脉狭窄、血栓、肾缺血,肾毒性物质、异型输血、感染、药物过敏、高钙血症、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血管炎、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过敏性紫癜等均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肾毒性物质包括药物(抗生素、化疗药等)、酒精、造影剂、重金属和蛇毒等。
肾后性
引起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为阻碍尿液排出体外(尿路阻塞)导致的肾损伤。膀胱癌、宫颈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膀胱神经损伤等均可引起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是由患有一些基础疾病或遗传病,如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多囊肾病等容易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是慢性肾衰竭的三大主要病因。高血糖、高血压、肥胖,肾毒性药物的不当服用等均可引发慢性肾衰竭。
肾衰竭的治疗
当患者出现少尿、水肿等典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用药史、结合症状、体征及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肾脏活检、镜检、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确诊为肾衰竭后,医生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此外,医生需要控制肾衰竭引起的并发症、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而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肾透析或肾移植进行治疗。
肾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支持、饮食疗法、基本病因防治、对症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肾脏替代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
营养支持:补偿营养以维持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和正常代谢,有助于病情恢复,提高存活率。
饮食疗法:控制患者的饮食,以低盐、低蛋白、低磷、低钾的饮食为主。
基本病因防治:由于肾衰竭的病因多样,必须积极重视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积极寻找肾功能不全加重的各种诱发因素,予以合理纠正。
对症治疗:针对肾衰竭的并发症,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如恶心呕吐、贫血、出血、心衰、心包炎、精神和神经症状等。
维持内环境稳定:清除潴留的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对明显失水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补液,由于肾病患者对水的调节能力减退,补液以口服补液最佳,若不能口服的患者,静脉输液时,要严密观察血压、心功能状态,以免水潴留的发生。
肾脏替代治疗:当肾小球滤过滤(GFR)为10ml/min以下时,并有明显的尿毒症临床表现,经治疗不能缓解,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以当肾小球滤过滤(GFR)为10~15ml/min时,安排透析。当患者病情稳定并符合有关条件后,考虑进行肾移植手术。
手术治疗:符合条件的尿毒症患者可接受肾移植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可以使用中医治疗,采用中药疗法、敷贴疗法、针灸疗法和药浴疗法等。
肾衰减的日常护理
肾衰竭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避免服用肾毒性药物,避免感染,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延缓进展。
家庭护理:患者需要注意服药禁忌,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家属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身体变化,如有不适及时送医就诊。
日常病情监测:遵照医生的安排定期复诊,注意血压、血糖等变化及身体不适症状,如有恶心、呕吐、腰疼、少尿、胃部不适等相关并发症,及时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减少盐、钾、磷的摄入,避免服用毒性药物,控制血压、血糖,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肾衰竭的预防
肾衰竭往往难以预测和预防,通过注意用药、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疾病来降低肾衰竭的风险。谨慎服务非处方止痛药、及时治疗脱水的症状、监测血糖、血压、血脂,避免引起失血的行为、合理饮食、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防治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