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思政课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以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如何让小学思政课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以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肖之梦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 511431

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制定目标很重要,目标好比跑步的目的地,目标过大过远,跑到一半就累了,目标过低,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恰当的目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既能够达成目标,又能起到训练的作用。一般来说有三个要素:

第一,把握课标要求。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把握了以上课标对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有了标杆。

第二,要结合课文内容。课本教材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一课,第一个板块“无处不在的广告”旨在让学生认识广告的多种形态,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广告。这个板块的重点是介绍商业广告的功能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第二个板块“广告都可信吗“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辨析,使他们能够辨别广告的真实性,警惕虚假广告,从而学会理性地消费。第三个板块”学会识别广告“旨在教会学生在面对诱导式广告时,如何躲避猛烈攻势,善于识别,不被广告牵着走,学会做聪明的消费者。据此,本课的目标是:知道什么是广告,了解商业广告的功能;不盲目相信广告,警惕虚假广告;学会识别广告,做理性消费者。

第三,要关注学情。四年级孩子,他们对广告与消费及消费者的关系、广告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地具体影响知之甚少。当他们坠入到信息的海洋时,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告中的虚假、不良甚至低俗内容进行筛选。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要能够课前让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认识多种多样的广告,了解广告的功能和用途,识别虚假广告,提升他们对广告的理解,为课堂教学铺垫。

第四,目标要适宜。适宜的目标指的是在课标的指引下,老师制定出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忌大而空的目标,比如“养成***的习惯”。这样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养成的,一堂课是无法达成的,所以这样的目标设定尽量不要出现。将目标精细化,能够使它落到实处。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能够让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让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着重把握:

首先,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地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方的“广告分享卡”,看谁分享的广告最有趣,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听别人的反馈等方法,认识丰富多样的广告。在课堂上,教师可尝试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让学生原有经验得到丰富和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生活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诉求及日常生活环境。在《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图片,通过广告图片展示,从物理空间上拉近了广告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开发、拓展,比如“广告到底有多大?”,“生活中还有哪些隐藏的广告?”,“哪个地方看不见广告的身影呢?”等等,从丰富的自然界、学校和社会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挖掘教学素材, 让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不是脱离学生生活而存在,而要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学的问题设置上,也需要技巧。问题设置高了,学生答不上来,课堂很冷;问题设置低了,师生活动看似行云流水,实则不能达到学习、训练的目的,隔靴搔痒之感,所以每一个问题的设定要贴合教学实情,依据学生的学情适时提问。

  1. 教学呈现情境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丰富的资源通过整合作为教学内容使用,这些内容的呈现,不是抽象的罗列,而是生动的再现。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文字、形象具体的语言描述等方式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这些情境的设置需要围绕教材内容中某个特定主题,激发小学生学习情感,主动进行生活体验和探究,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中,可以邀请一名学生当“广告先生”,通过他的独白,将广告的三大功能一一罗列并举出详细的事例,而这样生动形象的广告先生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 活动体验要多样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课堂,除了保留必要的传统授课方式之外,更注重活动的多样化,例如讨论、辩论、竞答、自我展示、小组合作等。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有效运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活动,如课本上“余强的实验”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创设“小小辩论会”的活动,让学生选择正方和反方,通过激烈的双方辩论,让学生明白“广告无处不在,不能一天不见广告”,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利用外部资源,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采访、调查、参观、访问、欣赏等,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形成参与、合作、竞争意识,锻炼应变能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进一步感受体悟,感性认识得到不断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三种语言。这里的三种语言就是过渡语、评价语和小结语。这是所有课堂老师们都要掌握的三种语言,既要有积累内化成教师个人的语言,又要临场进行随机性的发挥。过渡语,它能让课堂的各个活动有机地连系在一起,一般有激疑激趣、设置情境、激发思维等几种设置途径,让学生在过渡语的引领下,身心及时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之中。评价语,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评价语是对学生认识的统一和提升,是对课堂目标达成的表达形式之一,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小结语,有活动结束的小结语,经常和过渡语一起使用,有整个课堂活动的小结,可以老师讲,更可以让孩子谈。课堂小结语具有意味隽永的鲜明特点,是整堂课中最浓缩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的总结,好的小结语有“片言可明百意”。当然,我们的小结语要紧扣目标,这既是对一个课堂环节的总结,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出下一个环节,或是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效。

一节有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通过交流与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认同,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学生未来的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