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和先进成员,在高校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高校应分析影响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路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发展各方面,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寓所,核心价值观既源于日常生活,又引领日常生活发展。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和先进成员,在高校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只有成为大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需要,才能够为大学生党员乃至大学生所认知、认同和践行,成为大学生主动追求的价值观。系统分析影响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路径原则,是在大学生中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客观要求。
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
对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的坚定性,部分教育主体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入,大学生党员对核心价值观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教育实施具有重大“软实力”战略意义,如果教育者对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和包含内容理解不深,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灌输教育,自然不会收到渗透教育的效果;如果大学生党员对核心价值观不进行主动的系统学习,就会缺乏理论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集合和包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划分的知识传授格局和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较突出,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应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面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精华,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共同提高。
多种文化思潮引起价值观模糊。在多文化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各种思潮涌现,校园环境更易受到多元文化思潮影响,大学生仍处在可塑性成长阶段,辨别是非能力仍有待于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敌对势力对于我国的渗透已深入到各个方面,挑战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员从各种渠道接受到很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有些大学生党员很难辨别出正确的、有价值的、能够指导自己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信息,容易导致价值观模糊。
党员教育系统作用发挥不足。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是影响大学生先进群体先进性体现的重要因素。虽然各高校主页上都有核心价值观的专栏与专题,但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党员较少去浏览这些网页;大学生党员经常浏览的贴吧、校内、BBS论坛、微博等却缺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上,没能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现实生活,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没有形成外在的教育动力。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路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认识和行动的统一,要把握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路径原则,既要通过理论学习获得认同,也要在行动上体现一致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大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同时,科学的理论又可以指导人们采取科学的行动。大学生党员的核心价值观养成,理论学习是基础,重在养成,贵在实践。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信念、信仰、理想和道德等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思想意识的改造和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地自觉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坚持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性。
(二)坚持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相结合。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供组织领导保障;制定具体可行工作计划,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工作学习、校园管理、社区生活等各个方面。尽早发现学生党员中有悖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言论,及时帮助其解开心结,并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使之不断向着核心价值观的方向靠拢;不断为学生树立先进榜样,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学生在模范人物事迹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
(三)坚持思想教育和党性锤炼相结合。理论是思想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是灵魂和基础,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是精神境界的净化过程,是对政治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锻造过程,然而,完成这种锻造,不仅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刻苦学习,从理论中吸取养分,更需要经常性的投身实践,进行党性锻炼,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参考文献:
[1]黄小敏.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张淑秋.基于隐性教育的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2).
作者简介:史锐(1986—),男,汉族,湖北天门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建(1982—),男,汉族,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党建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途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J2016006、DJ2017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