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

韩博 陈康 赵金辉

大庆龙南医院乘风院区康复科 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要】目的 观察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施以行血震颤针法治疗,一组施以常规针法治疗。结果:行血震颤针法可以更好的维持视力、控制进一步下降恶化,并可以显著改善黄斑区的色素上皮萎缩、色素紊乱和视网膜水肿等病理改变。结论: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具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 针法 行血震颤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是视网膜内能维持视觉、行觉、立体视觉等中心视功能的重要区域,也是人体视觉最为敏锐的部位,富含大量视锥细胞,主要起到精细视觉、识别色觉和光觉的三大功能。当黄斑区域发生病理性改变时,我们称之为黄斑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见于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是引起全球老年人视力丧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老年化的加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逐渐成为常见致盲性眼病之一[1]。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看直线物体时发现直线弯曲、视物变色、物体颜色发生改变或变暗、甚至出现中心发黑。目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探索性治疗方案较多,包括激光光凝术、手术、放射、药物等,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寻找一种操作较为便捷、疗效较为确切、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从而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针灸治疗探索出一种更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大庆龙南医院乘风院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4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眼视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按照“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眼科学》第3版[2]中干性黄斑变性诊断标准。①年龄45岁以上②双眼渐进性视力减退③黄斑部病变,眼底散在玻璃膜疣,或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灶④黄斑部无出血,无渗出。

1.3纳入标准

①病例来源:受试对象均来源于大庆龙南医院乘风院区康复科。

②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该项试验的受试对象。

③在接受本研究期间停用其他疗法三个月以上。

1.4 排除标准

①屈光不正者;②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眼底病变者;③合并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④眼外伤及眼部手术史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及老年痴呆症状者;⑥疗程不全者。

2.研究方法

设计类型: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采用简单随机方法,设计临床随机对照方案,根据SAS软件随机程序,计算机随机产生随机序号。

分组: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

观察组:取穴球后、睛明、承泣,上明(眶上缘中点)、瞳子髎、健明(内眦角外下约0.4寸)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行血震颤法治疗。行血震颤针法即针刺眼部穴位,入针后针尖达到毛细血管壁附近,施以小幅度高频率的震颤手法,每分钟震颤频率达到300次以上,通过震颤所产生的震动波来改变毛细血管壁的舒缩状态,从而改善眼部的血流状态,且不带动周围组织位移。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

对照组: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采用常规针法,行平补平泻刺激,针刺者自觉针下沉紧,患者有酸胀感为得气,得气后穴位留针时间30分钟,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①患眼视力: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与视网膜功能息息相关,当眼的屈光介质(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变得混浊或存在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时视力降低。黄斑变性患者普遍存在视力低下的情况。正常人群的视力水平为1.0~2.0,低于1.0被认为视力差。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定,该量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以小数记录。检查远视力时,检查距离为5 m,视力表放置高度应以1.0行视标与受检者眼平行,照明度应当合适。检查一眼时,另一眼可用遮眼匙遮盖。被检查者眼睛必须睁大,不能眯眼、斜视或歪头。检查时由上而下指视标,如回答正确再指点下一行视标。

②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观察眼底黄斑区新生血管增生情况及出血、水肿范围,病变侵犯视网膜层间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3.2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显效:眼底病变消退,视力基本恢复。

有效:眼底病变减轻,视力部分恢复,视直如曲减轻。

无效:黄斑区病变无改善,视直如曲无好转,视力不提高或减退。

3.3统计学分析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①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组别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0 0.28±0.2 0.42±0.22

对照组 20 0.25±0.17 0.31±0.18

治疗前,两组患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患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视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及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②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

组别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0 264.42±73.21 210.43±66.89

对照组 20 261.22±81.95 223.29±75.82

两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③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眼(%)]

组别 眼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0 4 14 2 90

对照组 20 3 13 4 80

由表3可见,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4结论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视物异形”“视大为小”“暴盲”等范畴[3],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已有“目暗不明候”和“目茫茫候”记载。现代医学中,黄斑区为无血管区,其营养依靠周围及脉络膜的毛细血管供给。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缺血、缺氧,新陈代谢障碍,痰浊瘀血互结于视网膜,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重要病理过程。因此,如果能有效的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使黄斑区出血以及渗出迅速吸收将是治疗本病、提高视力的一种良策。而针灸疗法在活血化瘀,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瘀血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早前已有研究证实[4],针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以改善黄斑区的出血、渗出和水肿等病理改变且颇有成效,故在此基础上探究新的针法来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本研究证实行血震颤针法相比于常规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对于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暗影遮挡、视物疲劳和视物干涩等眼部症状改善的更显明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水平,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选针灸方法。

参考文献

[1] 姚慧敏.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0):370-375.(5):421423.

[2] 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40-343.

[3]马丽敏.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2):13-14.

[4]夏勇,刘睿,孙竞劲,等.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年龄相 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 (5):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