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育专业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24
摘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旨在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如何在i+1理论指导下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每一位大学英语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即“i+1”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分析了其在我国英语分级教学中的运用,但也应看到该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i+1理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由于学生生源分布广、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悬殊等特点造成让老师困惑的“教师费大力,学生受益少”或“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推行分级教学,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教授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是国际公认影响最大的。其中“i+1”输入假说(即i+1理论),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也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克拉申认为,提供i+1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语言输入必须是大量的
语言输入的数量是语言习得发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语言习得,也就是大量地听或读,或者两者并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自然吸收许多有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此时就会自动地提供i+1。中国诸多的古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强调大量输入的重要性。
(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可理解性”是指对意义的理解,而非对形式的理解。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如果语言输入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学习者就不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
(三)输入应非语法程序安排
非语法程序安排是指如果学习者的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不一定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只需提供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虽对语法一无所知,但是却具备了相当强的语言发展能力。因此,克拉申认为,语言的输入是含有丰富结构的自然输入、是粗调的而不是精调的输入;以语法为基础的输入是枯燥无味的语言输入,同时也会降低可理解性输入的质量。
(四)输入应该是有趣的、关联的
学习者在接收语言材料时,只有减少其心理障碍,让其自觉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才能保证较高的信息吸收率。有研究表明,焦虑、自卑、抵触等情绪都会影响到习得的质量。只有那些学习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东西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输入的语言材料就要有意义、有趣味。
三、分级教学的优势
(一)分级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推动素质教育
分级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为不同起点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来努力提高各层次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平台,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分级”与“动态”是分级教学的突出特征,“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紧迫感,或因担心被淘汰而努力学习,或为争取进入高一级别班级而发奋刻苦。这样在全校范围形成积极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
(二)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
克拉申提出了“i+1”的概念,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他指出二语习得需要可理解性输入,从i阶段到i+1阶段的必要条件是习得者要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即: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但仍有一些对他们来讲具有挑战性。若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i+2,或太接近他们现阶段的水平即i+0,都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理论集中体现了循序渐进观点,侧重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分级教学的精髓和理论基础。
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面临的挑战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尽管遵循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但仍有很多人质疑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科学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面临的最大质疑和挑战就是分级本身,即如何进行分级。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大学新生入校后统一进行分级考试,考试的内容涉及听力、阅读、写作。考试内容与形式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类似。学生按照成绩进行分级,一般分为三个级别(A、B、C)。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以专业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模式,变成了现在的以成绩为基础进行的授课。很多人就会质疑分级考试的难度及合理性。有时会出现学生的分级考试成绩普遍过低或过高,这样就要人为地进行调整分级,而不能单一地以分级考试成绩为基准,造成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抱怨和不满。大学英语分级考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教学材料的选择。有些院校在处理分级教学授课材料上的做法是:A级班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B级班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C级班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预备级》。使用的是同一套教材,只是区分了教材的级别,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即i的实际情况。所谓的分级教学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而选择略高于他们实际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而不仅仅是难度上的区分,这里还涉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风格、认知差异等方面的因素,这样往往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新形势下的分级教学的对策
以i+1理论和依据为先导,遵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利用分级教学这个平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可以采取以下分级教学的对策:
(1)制定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参与了多少,进步了多少,树立自信等。
(2)满足各层次学生发展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英语游戏、英语歌曲比赛等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第二课堂提供网络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按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激励学生在个性化学习基础上提高自学能力。
(3)制定科学的分层标准。教师需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层分组。只有做到科学分层,才能为今后的教学目标、施教过程、作业、评价分层的科学性提供基础和保证。
(4)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能够理解语言输入,也要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传承。根据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进行分析,这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它们各自的语言形式和所要传承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语言自身的差异,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所要传承的语言文化不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重视英语教学的内部规律,同时也要理清不同的层面上所呈现的语言文化是什么,帮助学生消除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利于实现i+1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目标。
六、结论
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贯彻实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办法,与传统的自然班授课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如何在i+1理论指导下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需要所有大学英语老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i+1理论知识素养,不断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夯实基础。总之,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利大于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关键的怎样把可能的问题转化为优势,真正促进学校教学资源整合与师生的良性互动与共进。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在分级教学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6(05):73-74.
[2]冯玉柱.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J].外语界,1990(01):18-21.
[3]贾冠杰.论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03):6-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