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助教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弘映山庄 678400
摘要:德宏的宗教文化无疑是多样性的,特别是经过与缅甸传入的小乘佛教的融合,也增加了德宏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即使是从外部传入的宗教,在本土的演变和发展也是十分切合的,当地民族中影响是大面积的,是深远、深层次的。
关键词:小乘佛教 德宏 傣族 影响
一、德宏小乘佛教的主要教派
傣族是德宏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德宏世居民族之一,分布于全州准热带坝区。德宏小乘佛教主要分为四个教派。左低公元1767年从缅甸传入,在德宏信奉此教派的人最少,多列公元1817年从缅甸传入,摆庄也是从缅甸传入,时间是公元1662年传入的。这三支教派的经文全用德宏傣文写成与缅甸傣族经文是一致的,传入最早的则是耿润派,于公元767年由泰国沿着溯抢江传入德宏; 耿润是傣话,意为从泰国的润地方传来的教派,经书全用西双版纳经文写成与泰国所用的经文是一致的。以上教派基本上是相同的都信奉释迎牟尼佛。都认为一切事物由因缘而起,并没有实体,到了佛的圆满境界就能不生不灭 ,从一切苦脑中解脱出来,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教规教条的严与不严上,左低最严,各教派都供奉释迎牟尼像,佛像是释迦牟尼还没有出家时当太子的像和傣族的形像合起而成的。
11世纪中叶小乘佛教传入德宏,小乘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通过与之传播进来的宗教相结合,最终占据了在德宏地区的主导地位,这是小乘佛教为适应傣族农村公社等级制的组织系统而自身改造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巨大惯性作用。小乘乘佛教适应傣族的农村公社的村社基础,也同样信奉着各式各样的“鬼神”,基础的社会形态,传到德宏地区后便逐形两者互不抵触,相反还互相滲透,乃至分成了并不分散的、以自然村社为单位的彼此。
小乘佛教经过长期的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 ,逐渐成为傣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获得了全民性信仰。在完成“民族宗教 ”的过程中 ,已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即小乘佛教既是傣族的信仰 ,又是一种社会制度。因此宗教节日名目繁多, 如泼水节 、开门节等, 这反映出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的深远影响。
在德宏,广大的傣族群众对小乘佛教保持着最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小乘佛教已经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小乘佛教的教义、教规、禁忌影响着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促使傣族思想意识日常习俗了发生了改变,小乘佛教对德宏傣族习俗所产生的影响意义深刻。
二、小乘佛教的传入促进了傣族文字的创制,促进了傣族的学校教育
傣族人民曾经几度创造自己的文字,但直到南传佛教传入以现今德宏州瑞丽县一带为中心的滇西傣族地区以后,当地的傣族佛教徒根据手写佛经的印度字母体系和巴利文音系,综合古孟文的特点创制了德宏古代傣文、傣绷文和印度的阿洪泰文。因此,可以说佛教的传播促进了傣族文字的产生和使用。
小乘佛教传入以后,傣族的教育方式由传统的家庭世俗教育转变为系统的佛寺教育。佛寺成为了傣族社会特殊的“学堂”,取代家庭教育,并承担起传播佛教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双重功能。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小乘佛教的教义、礼法和伦理道德观渗透到傣族的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规范着社会个体的世俗行为和精神世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依托佛寺教育,傣族的小乘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三、小乘佛教的传入对德宏傣族文化有了别具一格的视觉魅力
傣族文学从文学题材、内容、人物形象等都得到了很大改观和丰富。 南传佛教艺术丰富了傣族艺术。懂得傣文的傣族知识分子充分吸收了小乘佛教的艺术形式,如小乘佛教舞蹈绘、绘画、建筑等,并将之与傣族传统艺术相结合,创新了傣族艺术形式。傣族传统舞蹈受到小乘佛教的影响,在内容、形式、道具、动作、手势上等方面都有佛教的影子,如《孔雀舞》、《白马舞》、《嘎伴光》等,也出现了根据佛经故事改编的舞蹈及傣族戏剧。
傣族绘画受小乘佛教影响更为明显。傣族绘画主要是壁画,而壁画又多绘于佛寺,题材内容有《佛祖巡游记》《天堂地狱图》《佛祖舍身饲虎》等。除此之外,傣族绘画还有布画这一形式,主要用于佛寺,绘画一些佛经故事。自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傣族的建筑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为傣族的寺塔建筑上,结合傣族建筑最特色的干栏式结构,并吸收了泰国、缅甸和中原地区的建筑特色,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总而言之,傣族艺术吸收了佛教艺术形式,甚至从佛经故事里提取素材,丰富发展了本身的艺术形式及内容。
四、小乘佛教影响了傣族风俗习惯
在世俗生活里,每逢一些较重大事情,都有佛寺或僧侣的参与。如新生儿出生、嫁娶殡葬、迁居盖新房、染疾生病或出门远行等,都会迎请僧侣至家中诵经念佛。同样,围绕佛寺举行的各种佛事活动成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内容,一些大型的法事甚至发展为全民参加的传统节日。佛教传统的宗教节日“浴佛节”(即泼水节),被定为傣族的新年,成为了宗教崇拜和欢庆娱乐相融合的节庆活动。
傣族群众对小乘佛教的信奉 ,还表现在大量的佛事活动上, 如 “赕佛 ” (德宏一带称为 “作摆 ”),也就是佛会 , 这既是傣族群众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 ,也是一项履行的宗教义务。名目繁多的佛事活动 ,既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慰藉 ,也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物质和精神消耗。
五、小乘佛教的传入巩固了傣族的道德伦理,有利于傣族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乘佛教从缅甸传入傣族社会以后,小乘佛教道德影响了傣族社会原有的道德观念,其善恶标准和因果报应的教义融入了傣族人民的道德体系中。小乘佛教要求弟子抑恶扬善,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酗酒等,以其宗教的威慑力,推动了整个傣族社会的社会风气的净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同时,因为敬仰佛陀,相信轮回业报,佛教的戒规也成为傣族人民约束自己日常行为的道德标准,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小乘佛教赋予现实的苦难神圣性的解读,把忍受现实苦难、不抵触反抗列为宗教修行的必由。同时,描绘了一幅来世的幸福美景,告诫人们通过一系列“赕”佛、祭祀等修行方式,通过皈依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减轻了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使人们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淡化并消解了人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实现了傣族社会里个体的心理和谐。从这点来看,小乘佛教维护了傣族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总结
小乘佛教自缅甸传入德宏傣族地区开始直到解放前历时一千多年,其间经历了同当地原始宗教的激烈斗争,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逐步在傣族社会普及、扎根,并与统治阶级相结合,对傣族的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傣族的宗教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其世俗生活密不可分,最后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小乘佛教本身也在这漫长的碰撞过程中逐渐被傣化了。小乘佛教是佛教中较为保守的派别较多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东西属于前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正是小乘佛教能够在一直徘徊于封建社会门坎的傣族社会所接受的根本原因,也正因为有此深层的联系和机缘,小乘佛教传人傣族地区后便能人乡随俗尽力适应本地社会状况从而在这一地区落地生根并传播开来 。
作者简介:王彩基、1993.06、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中缅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公瑾, 王锋.傣族宗教与文化[ 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 焦丹 .南传佛教对德宏傣族文化的影响[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3] 陈绍文.试谈小乘佛教对德后傣族习俗的影晌——基于芒市芒棒村的调查
[J].大理学院学报,2002(06)
[4] 莫力 马祯. 南传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的依存———孟定傣族 “摆维桑”仪式研究 [J].宗教学研究,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