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实际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转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4


核心素养视域下 以实际为出发点的 课堂教学转型

马正军

广东省清远市博爱学校

摘要:教学质量是民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核心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基于此,根据学校生源实际和教师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校以学生为重的理念落实到学校办学实践;将育人方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载体;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领域;将教学改进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常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达到构建高效课堂体系、推动课堂教学转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转型;课堂实践;评价导向;学习能力

一、学校概况

创办于1998年的清远市博爱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民办学校。幼儿园、小学部校区坐落在市政府旁、北江河畔城市中轴线上;中学部(初中、高中)新校区位于燕湖新城人民东路K5号区,“一校两区”校园规划总面积276亩。现有办学规模198个教学班(幼儿园24个、小学75个、初中67个、高中32个),学生8475人。

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市中心区域(含市直、高新区、清城区、清新区)以及周边镇(街),以机关干部、公务员、教师、医生、企业高管及私营企业主的子弟为主,也有来自于各县(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学生。

学校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重”的办学理念,秉承“博爱、博学、博大”的校训,拥有一支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高素质“三专”(专一、专注、专业)教师团队。学校始终把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着力点,致力打造以“尊重差异、教真育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生源结构多元,学生之间文化差异较为显著,学生学习习惯的参差不齐与家庭教育的高期望值导致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如何通过课堂变革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学校质量管理和内涵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全程高效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大课堂观

1.教师“三角色”。

课前当好学生的“秘书”,课中成为学生的“导师”,课后做好学生的“督察”。

2.课堂“三境界”。

课堂教学要达到“三境界”,即形动——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具有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心动——用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神动——用教师的思想火种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而导之以行。将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中、在充满生命力的活动过程中增知识、长智慧、炼能力。

3.模式“三改变”。

变“学生课前等、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后练、教师隔天评”的低效教学模式为“学生课前自学、师生课堂练学、学生课后复习拓展”的高效教学模式。

4.学习“三层次”。

学生学习力求达到的三个层次:懂→会→通。

教师要把“功夫花在备课上,本领使在课堂中”,切实树立课内“抓中间带两头”、课外“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理念,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成为课堂内外最活跃的因子,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学进去、感兴趣。

(二)创建“学习共同体”

“全程高效课堂”研究离不开团队合作,需要参与者通过共同学习、合作、共享和发展,形成“学习共同体”。我校始终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重”的办学理念,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给予教师的最好福利,致力打造一支有共同理念、师德良好、素质高强、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教师,构建充满关爱的、积极向上的、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营造“和谐、合作、活力”的团队氛围,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促使教师“教有良方、教有创新、教有特色”,不断自我实现又不断超越自我。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备“智慧课堂”信息化备课设备,全面推行电子备课,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常规化和校本教研的网络化。同时,采取“资源开放、共建共享”策略,形成学科间、教师间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和实施“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以团队考核为主”的捆绑式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全方位关注和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过程与效果同等重要,以此栽培每一位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

(三)让新思维渗透进课堂的深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有空间、学有方法、学有收获

1.深钻教材,熟知学情备好课。

精深地钻研教材和课标,广泛地收集相关资料,全面地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设计优质的学案(教学方案)。教师备课提倡自主、合作、创新相结合,努力做到四有:“脑中有课标”、“胸中有书本”、“目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并能依纲据本,构筑好教学结构,做到备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层级教学目标与过程),备目标(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制订弹性教学目标),备教具(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准备图片资料、实物教具、拓展资源、课件等),备问题(精心设计提问,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备板书(纲目清楚,言简意赅,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备练习(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精心设计层次性)。集体备课重在发挥“集团效应”、“导向效应”、“驱动效应”的优势。

2.转换角色,优选方法上好课。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情境的设计者,资料线索的提供者(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合作分工的指导者(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探究过程的促进者(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的初始目标,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研究)、交流反馈的组织者(使交流有正确的方向)、成果评价的参与者(使学生学有收获,思想得到升华)。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知识的价值,实现一课一得,人人有得。鼓励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特点,创造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使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

3.搭建展台,多向反馈比技艺。

一是定期举办“博爱杯”教学大比武活动,以“岗位练兵”式的竞赛锤炼教学硬功、提升教学素养,凸显“以赛促教、以赛强能、以赛提质”;

二是承办省、市、区“相约名师,携手同行”等大型主题教研活动,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吸纳经验,丰富自我;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常态式”汇报课、观摩课,让教师实实在在听课,认认真真评课,重在“析因导法”,人人都要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效果;

四是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相对稳定的优势,“结对帮扶”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五是每周开设“博爱大讲堂”,为教师交流教学技艺提供对话切磋的平台,点燃教师研究教学、探究教法的热情。

4.课题驱动,增强教师成长力。

合作、共赢、共生共长是“高效课堂”研究倡导的一种研修文化。一是积极开展“微课题”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有“微课题”,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如教师每学期一节的研讨课就以“我理想的课堂”为主题,确定自己的对照目标:分析现状→制定努力方向→学习提高(为达到该目标要学习些什么,找哪些理论支撑,积累经验,磨合方法等)→展示汇报→尝试形成特色或个人风格。二是坚持以学科组为责任主体的“大课题”研究,以研带学,以研促教,以研兴师。三是不断创新“教研专家+学校”新型教研合作模式,构建出横向交流合作、纵向学习沟通的立体教研体系,让教科研成为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5.多把尺子量学生,转换视角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探索富有时代特色的差异化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途径多渠道、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展现“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让“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成为一种可贵的希望和动力。评价标准重点放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力”上,即看学生是否会提问、是否会自学、是否会展示、是否会倾听、是否会评价、是否会质疑、是否会讨论、是否会总结、是否人人都参与、是否都有成功的体验、是否真正获得能力发展,发挥出评价的反馈、诊断、激励功能。多把尺子量学生,加大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的反馈力度,一方面主张“评价成功”、“评价优点”、“评价特长”,另一方面也积极倡导“真诚批评”,让师生在自评、互评、家评、校评相结合的评价过程中及时取长补短,日趋进步。

(四)建立学情、教情、考情及家情分析机制

推动教师、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策略,充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在学习过程中不同教师实施的教学手段、课堂管理策略与发挥的效能,并分析、印证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五)创办校本教研通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为了让教师们真正实现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校加大了品牌学科的建设,专门编印了汇聚学科组“全程高效课堂”研究智慧的校本教研通。每期以一个学科专题为主,开设“随笔短论、行知书屋、教海探航、评价看台、展示平台、交流驿站、专家在线、成长路上、课改理论、教苑视点、采珠拾贝、教研对话、别样设计”等栏目,让教师从点点滴滴的经验、方法、提示中吸取成长的“营养”和动力,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立足工具,弘扬人文,磨砺教学策略的优化运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促使自己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

发展成绩与经验

(一)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

在博爱学校,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更是心灵对话的窗口。我们探索多彩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成课堂、开放课堂、生活课堂交相辉映,形成了“主动学习、多维互动、自主高效”的课堂氛围。课本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整合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使课堂充满浓厚的校本气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相互竞争,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打破以“题海”、“应试”为路径和目标的陈旧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经验、现实的生活引入课堂,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开拓实践途径,培养创新精神,使生成的课堂更灵动,使开放的课堂更精彩,使生活的课堂更鲜活。

学校还设置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个性课程,并开设研究性学习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体育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我能行”等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小组多元合作制”,把合作小组的合作行为延伸到课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二)特色培育初显亮点

博蕴智慧,爱育未来。我们积极探索核心素养与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幼贯通培养时代新人的理念、思路和做法,彰显跨龄教育优势(四个学部“十五年一贯制”),特别把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为他们定制专属的成长规划,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方面,更是“兴趣”和“志向”的培育;我们注重多元课程阵地的建设,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丰富的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

为此,我们为同学们编制有幸福的课表,让学生在每个学段的成长与进步,都会在每个学期的课程表上得到显现(如社团课程,以“全员性”的参与、以“走班制”的形式、以“项目组”的选题、以“按需性”的活动场地来组织实施)。同时,还要引领同学们参与幸福的体验,大力实施“活动载体战略”,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从玩到学架起一座过渡的桥梁,为同学们搭建起锻造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活跃身心,培育技能技巧,激发创造欲望,锻炼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陶冶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校体育旨在营造“一起运动、一起快乐”的氛围,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练就精湛的体育技能,同时还要积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喜闻乐见的课余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本学期开始,我们还充分利用室内“四馆合一”的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开设游泳、球类、体操、武术等多项目体育课程,每学期定期举行运动会,让中华体育精神在博爱园里得以传承和发扬!

新时代,新教育;新理念,育新人。在博爱,课本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需要联系身边事、关心国家事、关注全球历史;学科知识也不再是隔绝的,更需要的是融合之后的理解和了解,我们希望将学生的经验、现实的生活引入课堂,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开拓实践途径,培养创新精神,使生成的课堂更灵动,使开放的课堂更精彩,使生活的课堂更鲜活,真正构建起核心课、特长课、选修课同步,长短课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体现未来教育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

(三)“智效相融”共建教师专业成长“实践体”

未来教育的发展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包括合作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探究、服务型教育等。数据意识和信息智能图谱变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增长点。学校从未来发展的高度加快了教育现代化步伐,在我市率先建成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高中学生人手一部平板计算机的“智能教室”,促使教师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效相融”实施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一生一案”、“一科一案”、“一班一案”、“一师一案”的评学评教,夯实以“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本教育”。同时,不断完善教师“智能聚变”实践体系的构建,“修内功”和“拓眼界”双线并行体验模式帮助教师变得更加负责、反思、创新、敬业和自信,以“取势”引领,以“务实”进展,执著于每一个细节之处的不断改善,行动于每一次求变求新的迈进超越。

、深度思考与推进

我们深切体会到,“全程高效课堂”的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研究,旨在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过群体努力,互助合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课堂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关注过程的这种研究,充分调动了各种角色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学会了“做中学”,加深了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对“教”与“学”本质的认识。不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年青教师具有明显的鼓励和触动作用,而且对那些处于成熟期的教师也有着较强的激发作用,有助于他们改变业已成熟的教学惯习,从而促进这些教师的二次专业成长。

毫无疑问,“全程高效课堂”研究的核心人物始终是一线教师。民校教师来自四面八方,虽经过层选录用,但因理念的不同或固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导致专业化发展呈现出微进状态或停滞不前的状态。同时,民校工作任务、压力与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合作性。

总之,未来的我们将在钻研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继续深入探索“全程高效课堂”的研究,加大教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尽可能克服教师自我研训中立竿见影式的短视现象,更加注重对校本经验的发掘和实践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聪伟.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视域下的物质转化习题教学研究——基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转型视角[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4:121-123.

[2]付文晓.基于互联网+农村教学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转型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3]李鑫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0.

[4]龚杨惠.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20.

[5]林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202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