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小说”文体单元学习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3

大单元视域下“小说”文体单元学习策略探究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潘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311221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不少小说以课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小说单元的教学要达成预期目标,需在基于双线教学的目标下,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文体特色,习得阅读的方法,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视域 学习策略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小说的阅读量明显增大,但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更多是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中,对于隐含在行文中的大量细节描写,常常视而不见。因此在小说单元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多读,紧紧围绕小说的不同要素有目的地读,在提取、辨析、鉴赏中感受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情感,感受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阅读的乐趣。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小说的文体特色,并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我们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内容重新定位和架构。

一、整合内容,明确目标,基于教材读小说

本单元选编了3篇各具特色的中外小说:《桥》、《穷人》和《金色的鱼钩》。这几篇都是微型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反映的社会主题宏大深刻,令人深思,叫人难忘。本单元的选文不同于以往任何单元,因为这是专门的小说单元,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小说。

1.梳理教材,通盘解读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梳理中,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板块:一是课文内容;二是口语交际;三是习作练习;四是语文园地。四个板块看似独立,其实又是相互联系。

62614b2d94db7_html_b6fc574e4d9f3127.png










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和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习得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学时不宜孤立地就方法讲方法,应结合具体文本,通过梳理情节,留心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瞻顾前后,整体架构

单元学习的内容编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简单的割裂开来。有些学习内容可以根椐学习的需要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换。比如:习作训练中的要求“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可以适当前置,在《桥》《穷人》等课文的教学中,对文中的留白之处,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创编,为后续的习作练习作好铺垫,打好基础。在创编的同时,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的解读,更是对小说语言运用的初步探索。

再如语文园地中的部分内容也可适当前置,如“交流平台”是对这一单元的课文学习的一个回顾和小结。当《穷人》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后,可以恰当结合交流平台的学习,让学生对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单元内容的学习中,适当的前置交叉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感悟——再学习——内化的过程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认识。

二、紧扣要素,习得方法,基于课堂读小说

在统编版六下小说单元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感受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发掘人文精神内涵。

1.从细节描写中透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格。尽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已接触过小说,如《小英雄雨来》《祖父的园子》《猴王出世》《景阳冈》《草船借箭》《小兵张嘎》片段等,但对小说的特色还是模糊的,更多是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因此和叙事类文章容易混淆。在统编版六上小说单元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让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有新的认识,对小说的特点有明确的认知。

1)感受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感受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发掘人文精神内涵。教师在围绕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时,要迁移人物形象描写的几个主要方法,让学生试着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62614b2d94db7_html_2990509b41ff8433.png






2)梳理细节,挖掘人物身份

作者在较短的篇幅里要刻画出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身份特点必定会用不同的笔墨进行描述。因此在教学小说单元的课文时,可以从人物的身份进行辨别剖析,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桥》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梳理老汉的不同身份特征:在洪水面前是一位威严镇定的村支书,一位不徇私情的老党员;在木桥即将倒塌时他又是一位甘愿牺牲的父亲;在五天后一位被搀扶的老太太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一位好丈夫。学生可以在辨身份、析人物、悟情怀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同理,在教学《穷人》一文时,也可以采用挖掘人物身份的方法感受体验人物形象。文中的主人公桑娜是社会底层的一位普通妇女,在孩子们面前她是母亲,在渔夫面前她是妻子,在西蒙一家前她是一位好邻居。有了《桥》一文的学习,我们可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合作探究人物身份,并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这位炊事员班长也有着不同的身份,他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他是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的代表人物。

2. 从环境烘托中凸显文本主题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过周边环境的描写,抓住能映衬人物心境的环境要素来渲染某种氛围,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而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交代当时社会时代背景,并通过社会背景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在三篇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用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

(1)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

从《桥》这篇课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将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探寻文本的独特表达。《桥》一文,主要是通过雨、洪水、桥三种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达到烘托、渲染当时紧张危急的环境气氛。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依次出现关于雨、洪水、桥的三组相关语句,先让学生读雨的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读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就会感受到当时的雨非常大,天气非常恶劣。

(2)品味环境描写内在意义

如果仅仅让学生读读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感受,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雨大这一情形,此时老师应该及时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语言来写山洪暴发时的景象?”再让学生把雨和洪水的句子结合起来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就发生了变化,在辨别中,通过短句式的朗读,学生能感受雨水之大,洪水之猛,以及紧张的气氛,村民的紧张慌乱,更能领悟到老汉的临危不惧、威严镇定。洪水的描写连接小说全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烘托了危急的氛围,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出老支书伟岸的形象。

(3)透过环境描写迁移拓展

同样在《穷人》这篇文章中,在不同的场景作者穿插很多的环境描写。我们要学习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并比较不同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异同,感受不同文章中环境描写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背诵文中环境描写的精彩句子。当学生对环境描写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扩展学习《古渡头》《蜡烛》《苹果树》等文章,运用所学方法,进一步品味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别具一格的魅力,透过环境描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3.从情节设计中鉴赏结构艺术

《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文章都属于微型小说,文章故事情节都需要进行梳理。教学中,紧扣“小说中的情节”这一学习任务,围绕核心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学生在小说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需要借助情节的推动,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以统编版六上课文《桥》为例,课文以水为线索贯穿全文,从雨水到洪水,通过水的变化,故事情节也随之变化,面对险境的人群也开始发生变化。

62614b2d94db7_html_241f47677ee3762f.png





同理,如《穷人》一文,课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营造了心理环境,展开了情节的叙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绘制桑娜的心理轨迹图,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从而破解“矛盾心理”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善良”的任性之美。

62614b2d94db7_html_e37283ddb4de1044.png





在故事情节的梳理中,对于课文中相应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准提取,并用小标题的方式压缩语言,最后连串成文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反哺课堂,夯实目标,基于生活读小说

学生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还应有拓展实践的环节。在单元训练中,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以及语文园地不能生硬地割裂开来,应努力整合,同时结合课外小说阅读,联系生活实际,发掘这些学习环节的内在联系,并有机结合起来。

1.口语交际,以情境带动语言

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以《请你支持我》为话题,要求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说清楚,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分角色进行交流。此时仅从语言表达交流的形式来说,学生完成这一要求不难,但考虑到这是小说单元的练习内容,应让学生明白,需要像小说一样虚构合理的对话内容,并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因此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再回顾《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课文中的对话,根据特定的场景来选择对话的语言。

2.交流平台,以探究提升认识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可以说是对小说单元学习的回顾与小结。通过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明白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离不开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因此在阅读小说时,应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品读细节描写的习惯。通过细节感受人物鲜明的特点和品质精神。

此时可以让学生找相似的小说来落实语文要素的习得。如《穷人》可以链接课外小说《爱之链》,《金色的鱼钩》可以链接《长征的故事》,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逐渐使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系列化,系统化。

3.快乐书吧,以阅读拓宽视野

阅读小说,不能仅限于课文,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读中篇小说,读长篇小说,读名家名著,从而在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中感受小说的魅力。例如本单元“快乐读书吧”以高尔基的《童年》为例,对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导读设计,在阅读小说前,通过导读让学生有一定的方法,比如从精彩片段去感受人物形象去读小说;也可以从理清众多的人物关系去读小说;还可以梳理故事情节去读小说。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读名人名著,如高尔基的一系列小说,在对比中发现小说之美。

4.习作练习,以笔触夯实认知

小说与学生平时的作文最大区别在于虚构的成份大,因此在创作小说中,给了学生更大的灵活度,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缺乏逻辑,让学生自创的小说片段缺乏生活的原味。所以在本单元的习作练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好支架,拟好场景,并做到围绕虚构人物展开,以课文《桥》结构为范本,不追求情节的复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能较鲜明地展示出来,同时故事的结尾又有出人意料的新意。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符合人物性格需要的环境、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进行罗列归整,合理取舍。再进行创作、修改自己的习作时,学生对小说的特点理解,又会有新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说类课文的教学,要基于教材、基于课堂、基于生活,通盘解读单元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改造,在准确把握小说文体特点和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情,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

参考文献:

1.《文本分类教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薛法根著

2.《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编辑部 2019年08期

3.《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编辑部 2020年09期

4.《温儒敏谈语文》 温儒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