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天宝实验学校 400050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不仅包括对家国的认同和仁爱之情两个方面,还蕴含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凝聚和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1]从现代角度来说,家国情怀是对传统道德的超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学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新人的主要途径,必然就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使命。中学历史课程具有历史教育功能。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灵魂、时空观念是基础、史料实证是载体和方法、历史解释是关键能力、家国情怀是归宿。[2]通过这些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中家国情怀不仅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归宿。在此,笔者以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为例,试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重要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主义情怀并关注现实生活问题,以服务于我们国家强盛、民族文化自强和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而家国情怀发展至今,又植入了现代基因和国际视野,其具体内容包括:亲情仁爱、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理念认同、公民意识和融通视野等。[3]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是一堂课的灵魂。所谓教学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教学主题,即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核心概念。立意是指挥教学的灵魂,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价值的重要基础。同时,在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学设计、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需要具有一条明确且合理的主线脉络,这条主线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它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具有引领作用。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为例。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要“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通过分析教材,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曾仿效俄国十月革命,在城市发动武装暴动,却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此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南昌起义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红军,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创举。因此,教师以本课标题“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道路”为核心内容,将教材整合为三大板块:“一、寻真路——实事求是闯新路;二、筑生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三、悟心路——为人民谋福利。”层层递进,让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建设与发展等历史事实,领略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通过立意,明确指向家国情怀。
(二)挖掘教学素材,渗透家国情怀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资料真实、客观,是开展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原有的内容,巧妙地运用好指导,在历史课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情感,让学生了解历史,以历史为镜,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中,教师可以挖掘的教学素材包括:历史遗迹图、历史人物图、战争路线图和史料节选。
1.通过历史遗迹图来感受家国情怀。
历史遗迹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它能生动、客观的反映社会历史,给后人研究提供一个真实、完整、重要的历史信息。本课教材中配备的历史遗迹图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如教师可根据教材图片“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讲解其来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江西大旅社,是当时南昌城中最豪华的酒店。大革命失败后,曾任北伐军军长的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从江西开赴南昌,到达南昌后便包下了这个旅社。起义前夕,江西大旅社群贤毕至。谁能想到,一个政要们寻欢作乐的地方竟然藏着一个起义指挥部。”教师的讲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学习了南昌起义之后,教师再展示出今天“南昌起义纪念馆”照片,两张照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照片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学生对南昌起义这段激情岁月产生情感的碰撞,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感悟。
2.通过历史人物图来体会家国情怀。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并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人物。中国近代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好材料。如本课中的插图:“毛泽东在1927年照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张照片的背景:1927年的毛泽东正处于焦虑之中,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肆意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抵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月七日在汉口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重要论断。八月九日,在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表示:他“不愿意去上海住高楼大厦,要到山上去结交绿林朋友。”决心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建立新型革命军队的道路。随后,他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奔赴湖南亲自领导武装起义。同时配以毛泽东诗词《西江月∙秋收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通过历史人物的照片、事迹和诗词,让学生感知伟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不断探索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革命文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战争路线图来体会家国情怀
战争路线图是对战争和当时形势的一种展现。通过战争路线图可以较全面的了解当时历史形势,也是我们培养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正如本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势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进军路线,也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中国革命道路发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认同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4.从史料研读中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的接收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事实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本课中节选了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部分史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工农武装分裂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局面,开辟通往井冈山的道路,认识到这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从而坚定对我国革命道路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三)讲述历史故事,体会家国情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红色故事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在本课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了“贺龙与南昌起义”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贺龙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设计了“历史故事会”的环节,由学生来讲述历史故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分别准备了“三湾来了毛司令”、“改变历史的握手”、“永放光芒的会议”、“创造革命新局面”四个故事。通过课前小组合作学习,课上成果展示,既解决了“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和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这四个知识点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史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在查找资料和准备讲解稿的同时,学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建立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目的。
(四)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家国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5]本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历史人物身份的扮演”和“历史场景的演示”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体验家国情怀。
1.通过历史人物身份的扮演来培养家国情怀
本课中,可利用教材《南昌起义》油画,启发学生展开合理历史想象,讲述油画中周恩来的话;同时,让全班学生佩戴红领巾,由教师带领大家喊出南昌起义口令“河山统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与起义军产生共情,体会起义军的革命激情。
2.通过历史场景的演示来培养家国情怀
在讲述“文家市决策”这一知识点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编写剧本,为全班带来了“文家市决策”的历史小剧场。学生扮演历史角色,还原历史场景,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精神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判断,加深了学生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
(五)鼓励理性思辨,感悟家国情怀
理念认同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指的是要理解和认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认同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课中,教师比较了20世纪初俄国国情和中国国情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中外对比,在理性思辨中加深了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从而认识到井冈山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勇往直前的成功范例。这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从而确立起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正确性的理念认同,加深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
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既是情怀,又不仅仅止于情怀,在时间维度,它最终指向公民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与行动能力。[6]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具备人文情怀,更要把这份情怀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展示照片“雷打石”,让学生感悟井冈山精神,同时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对井冈山精神的诠释,通过历史时空的跨越,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真挚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最后让学生畅谈感想,启迪学生心灵。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民族自强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笔者认为,通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到如何从自身着眼,弘扬井冈山精神,树立起现代公民的责任和担当也正是本课教学的目的所在。
1] 吴汉勋,涵养家国情怀,奋进复兴征程【N】.光明日报,2019-06-13.
2[] 周金、罗明主编:《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48-49.
3[] 周金、罗明主编:《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46-47.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2
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1
6[] 王子涵,何以常念家国在心怀——“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全国学术研讨会所思所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