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南市委党校 232001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新常态。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高风险和喷涌式发展不断出现,使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课题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合肥都市圈核心成员、重要能源城市的安徽省淮南市,在迎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下行、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外部挑战形势严峻等问题。因此,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研究,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服务功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淮南市当前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淮南市;实体经济;金融支持
近年来淮南市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发展速度相比,淮南仍然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且实体经济发展陷入瓶颈,产业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淮南市要想抓住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机遇,实现能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改变产业单一格局。
2010年至2019年,淮南市GDP总量基本处于增长的趋势,除了2016年经历了小幅下降,其余的年份均处于增长的状态,淮南市实体经济增长与GDP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区别在于二者的增幅有一定的差别。由淮南市实体经济/GDP的变化情况可知,地区实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要小于GDP增长幅度。
2010年至2019年,淮南市实体经济/GDP呈现下滑的趋势,并且下滑的幅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2013年期间,实体经济/GDP微幅下降,下降幅度在0.1%以内;第二阶段是2014年至2016年,下降幅度大于0.5%;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2019年,下滑幅度逐渐趋缓。
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一产占比基本保持平稳;二产占比在2010年至2013年基本保持平稳,从2013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经历三年的连续下降后,从2016年开始保持平稳的状态,2010年,三产(去除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产值)占比则呈现先增加后平稳的状态。从整体上来看,二产占比和三产占比在2010年至2016年呈现此消彼长的互补状态,而后均保持平稳,二产占比在2010年为62.31%,2019年则下降至49.95%;三产占比在2010年为27.72%,2019年增长至38.17%。淮南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形式。
对比传统产业结构情况,一产、二产、三产整体变化趋势与实体经济产业变化保持相同的趋势,区别在于从2016年开始,二产占比GDP和三产占比GDP几乎保持一致。说明安徽省淮南市实体经济总量更为依赖二产发展。
一方面,淮南市金融机构中,大部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信贷产品的开发和主导权集中在总行,自身缺乏自主开发产品的权限,总行统一开发的贷款产品经常出现与淮南市当地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防范、经营效益等方面考虑,仍然将信贷资源向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或者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倾斜,而在服务业、绿色经济产业、科技产业等轻资产领域的贷款产品则较少甚至是缺失,且提供的产品在企业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和信贷审批流程等方面也缺乏针对性的创新,形成中小微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难融资贵。
目前,淮南市金融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处于被动服务的低层次阶段,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比较低,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充分体现,金融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范围较小。
(二)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中配置不均
淮南市金融市场区域不协调、行业垄断现象相当严重,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作性不足、资金流动性较差、机构间互动不足,共保体模式、银团贷款尚不普遍,资金大多仍处于行政区域内、行业内的闭合式循环状态,导致流动渠道不多且不畅。此外,金融机构对项目、人才、智能化设备、信息等要素资源的交流引进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投融资的多元化需求,这也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扶持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对实体经济支持方面,淮南市金融目前融资渠道不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直接融资结构不合理。淮南市债券融资规模长期占直接融资规模的99%以上,股权融资规模微乎其微;此外,淮南市债券融资主体也比较单一,虽然政府性公司债券融资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但淮矿集团作为全市债券融资的主体地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不可动摇。“双主体”的格局制约了淮南市直接融资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资本市场发展过于缓慢。淮南市的证券、基金、期货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目前全市共有10家证券公司、16个证券营业部,且营业网点分布不均,16个营业部中的14个集中在市区,凤台、寿县分别只有1个营业部。淮南市私募股权基金、期货公司等更是凤毛麟角。
可见,淮南市资本市场在企业上市、大宗交易、发行债券、交易期货等方面仍然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金融思维,迫切需要围绕电力、煤炭等骨干行业,发展具有淮南特色、规范统一的区域性交易市场,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助力。
淮南市应当立足于实体经济,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产品创新方面,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区应当为中小微企业建立培植档案,实行“一企一策”,一对一提供金融产品服务方案,组织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创新,推出“商e贷”“首贷通”等新型首贷产品,扶持小微企业,促进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现代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数字化、线上化,淮南市也应积极发展线上金融产品,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发展线上金融可以有效应对线下实体金融的不足,与客户实现“零接触”,创新服务方式。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快地获得融资资金,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应当不断简化办理流程,实现“自助转期”,让客户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就可以快速完成续贷。
淮南市应当通过进一步深化银担、银政、银保之间的合作,以风险共担、客户共享的模式,拓宽线下非抵质押类融资渠道,扩大融资的覆盖面。
淮南市商业银行应该拓宽资金来源,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提升负债规模,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定存款来源,提高结算资金留存规模,创新存款产品、投资理财产品。推进安徽本土银行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票据,发行小微企业融资债券、绿色金融债券、“三农”金融债券等专项债券。建设全能型资管平台,通过平台提供包括财务管理、金融交易、非金融资管的综合服务。
首先,应积极策划“政金企”的对接活动,为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合作搭建桥梁,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直接推送给银行,实现金融机构主动向企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企业(项目)主动向金融机构提交融资申请,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项目)之间开展深入合作。其次,及时梳理企业融资中以及银行审批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在金融机构和企业间进行协调。第三,开展后续服务的跟踪调查,落实项目资金的到位,针对“政金企”对接会已签约的项目,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的作用,全程跟踪,对项目申报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并定期收集汇总已签约项目推进情况,切实做好资金落地服务工作。
淮南市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建立淮南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允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各企业入驻平台。通过平台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信息服务、最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指导,充分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实现金融各项要素的归集和统筹安排使用,以及资金投放主体、资金投向主体、资金担保主体以及资金需求主体多方有效、全开放式衔接,同时加强政府对于平台促成的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投融资项目的监督跟踪,促进淮南市实体经济的发展。
淮南市应当从科技、资源和产品三个层面加速推进普惠金融的落实。首先,通过应用丰富的科技型金融产品,如线上贷款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向客户提供线上贷款申请、审查审批、信贷放款及贷款提款线上化的“非接触”融资服务方式,支持小微企业,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其次,加强政金企多方合作,积极发挥各项优势资源,以客户需求为基准,实施联合支持、联合帮扶、互通互联的多方合作,共同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最后,应当积极升级金融产品,建立全面的金融产品线,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发展,支持电子产品、汽车、旅游等消费类信贷业务的壮大,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金融支撑,活跃城乡消费。通过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小额贷款,加大对大中专(职校)毕业生、城乡失地失业人员以及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对老旧平房改造和安居工程给予专项的资金支持,优化产品的功能属性,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
淮南市应尝试探索构建集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中介服务和绿色金融供应链于一体的绿色金融服务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挥保险、证券、基金、银行、期货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模式,鼓励绿色生产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专营机构创新研发绿色信贷融资产品,扩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支持广泛开展能效融资项目深度合作。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保险行业,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探索推行强制性绿色保险,加快推动增加效益、节能减耗、改善环境的保险创新增长模式。尝试发展低碳型金融,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适应淮南市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
淮南市应进一步下沉金融资源到乡镇,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金融业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应该积极优化金融结构,结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体系,促进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互补。与此同时,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在淮南发展,有效补充资金来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淮南市应创造出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开设法人金融机构的环境。通过试点运行的方式改善出借环境,制定准入标准,优化审批手续,提供办公用房补助、税收减免和人才引进等多种优惠措施,吸引各类企业进入淮南市开设法人银行或金融法人机构。建立倒计时工作机制,要求每个地方限期完成金融机构建设任务,将潜在“战略出借者”和央企、民企出借者纳入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将淮南市打造成资金资本、金融人才聚集和金融创新活力十足的“洼地”。
为了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淮南市政府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改变资本市场格局,推动发展场外股权市场,结合淮南市的实情,继续推进中小微企业的新三板上市进程,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转板,为譬如高新技术企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为更多较为优质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接触资本市场的机会。二是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选择债券方式融资,以此缓解股票市场的融资压力。三是完善PE、VC等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推进其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以此吸引更多的“闲钱”流入实体经济。四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手段,推动直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协同发展。
[1]淮南市人民政府.2019年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淮南:淮南市人民政府.2019.
[2]徐永、李传贵.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市富余商业用地可利用研究——以淮南市山南新区为例[J].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0.28(05):65-69+106.
[3]丁铎栋. 淮南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理论研究[J]. 安徽科技.2019(03):46-48.
作者简介:刘梅(1976- ),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研究生,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