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视角下的普通话测试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传播理论视角下的 普通话测试问题分析

齐爱荣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普通话学习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为此,我们要融合各学科的知识,更加深入地研究普通话普及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便在全社会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 传播 普通话 培训 应用


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发布与实施近30年来,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数越来越多,全民说普通话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说普通话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对普通话基本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更要求我们融合各学科的知识,搞好普通话的推广和培训。真正在全社会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普通话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应试者A在参加普通话测试的过程中,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和第二题读双音节字词都没有出现问题,在声韵调方面发音比较准确,可以说单凭这两题的发音状况,测试成绩进入一级乙等都没有问题。可等进入到说话环节,情况却突然出现了逆转,说话明显不连贯,结结巴巴,啰嗦重复,词不达意。最终测试成绩不理想。

应试者B在第一题和第二题的测试中,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偶尔听出平翘舌音出现失误,但发音总体处于正常状态。也是到说话环节出现逆转,语音失误明显增多,平翘舌音基本不分,方音明显,口语表达欠流畅,用语缺乏规范。

像这样一些案例在测试中出现的确实不在少数。我们也非常清楚他们的问题出在说话这一部分。当然,在说话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也不奇怪,因为这一部分是最难的,它要全面测试应试者的语音情况,应试者往往很难做的很好。但像以上案例出现的现象还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两名应试者为什么前后语音面貌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二、因由及对策

显而易见,以上出现的这种现象暴露出应试者本身——他们的心态、临场说话的能力存在着问题,同时也暴露出在普通话普及活动出现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应试者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正如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一样,汉语普通话的水平也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的训练才能提高,任何想走捷径的做法都是徒劳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传播学中的行动集合理论告诉我们“要做好某事不仅有赖于知识和动机,还需要迅速、有效地采取和组织必要的行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该理论研究显示“每一个反映都是需要时间的,尽管可能只是刹那之间,而更复杂的任务就需更投入更多的时间……这一传播中的信息处理的困难可以从人们讲话中的停顿和不够流畅中发现。当人们花费好多时间讲述什么,停顿或说话结巴,或思路显得混乱时,他们可能在处理结合程序知识和决定行动方面遇到了困难。当人们反映很快、说话流畅时,他们便显示手头的任务在该情景中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所要完成的传播任务,要充分集合自己的知识和动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以便在生疏的环境进行传播时,能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对于每一个应试者来说,也是一次在陌生环境中的传播过程,要想取得好成绩和好的传播效果,应试者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上高度重视。

但许多人的做法却适得其反。他们觉得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口语测试,就是拿着材料念一念,不用费很大功夫和气力。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后果是:面对陌生的传播环境,应试者本来心里就紧张,由于准备不充分,心里就更紧张,于是完全打乱了自己的说话节奏,出现表达不连贯、结巴、啰嗦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更有部分应试者单纯为测试而测试,把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当作了唯一目的。有的自认为普通话说得还可以,于是不参加任何普通话知识培训,在对普通话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匆忙参加普通话测试,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如连最基本的儿化韵也不会读,将小牛儿(xiǎo niur)读成(xiǎo níu er )。还有的语音面貌很差,没有经过普通话知识的系统训练,仅仅听过几次简短的培训或讲座,就以为掌握了普通话发音的基本要领。实际上,由于知识的不系统和训练时间的短暂,这些人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真正提高,即使参加了测试,成绩也是不尽人意。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比安认为: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当你认识到即使‘我恨你’这几个词也能使人听起来带有亲昵的情意时,声音和面部表情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这充分说明了口语表达在信息社会中对社会交际、传播的重要意义。普通话水平测试不仅仅是测试普通话的水平,也是对应试者综合能力的测试——包括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应试者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厚积薄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坚持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

普通话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通过媒体,普通人几乎天天在听普通话,而当问他们什么是普通话时,又都不能准确地说出来。不仅如此,人们还对什么是普通话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很多北京人认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即便两者有差异也不大,不必学习;很多北方人认为自己说的基本上算是普通话,不影响交流,不用专门学习;很多南方人认为学习普通话就像学外语,短时间内无法学会”。试想连普通话的基本概念都不会,连基础的语音理论都没有掌握,怎么可能说好普通话呢?这些基础概念和理论,我们在培训中必须特别加以强调,可我们偏偏忽略了这一点。

在具体实施普通话培训工作中,我们要全面具体的讲解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为应试者打下坚实的语音理论基础。要让每一个应试者充分认识到,学习和了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语音知识做基础,就很难对自己的语音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部分应试者的错误认识,踏踏实实地做好普通话的培训工作,真正使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通过培训得到提高。如对普通话的概念、性质、范围和普通话基础语音理论,要进行层层解析,反复强调。重点克服部分应试者的浮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掌握普通话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引导应试者掌握普通话的声韵调及各种音变,分析每个音、每个字的正确发音到底是怎样的,音与音、字与字之间的发音差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正误关系,从而提高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普通话培训要向应试者宣传普通话语音知识,解决应试者的发音错误,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实际测试中,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语言错误表现不一。如果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不加分析,不加区别,采取呆板的、笼统的、老套的培训方式,培训的效果肯定会很差。因此,在普通话培训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针对性原则,针对应试对象的语音状况,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首先,认真、仔细地分析基础材料,摸清培训对象的语音面貌。由于我国方言区分布较广,我们往往面对有着复杂语音背景的培训对象。如果你是一位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者,你面对的培训对象很可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音面貌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实施培训前,必须通过调查将每个学生的基础材料摸清,然后根据方言区进行分类。根据这些基础材料,在具体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就能根据不同方言区在声韵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实施的培训才能有成效。

其次,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反馈,我们能及时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如何,信息接受者还有哪些意见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普通话培训也是一次信息传播过程,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更要特别注意反馈手段的运用。我们要通过调查问卷、现场提问、面对面交谈等方法,详细了解应试者在语音理论、心理、应试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并根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再是针对重点、难点要重点辅导。上述两个案例出现的问题,说明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部分是应试人员的薄弱环节。说话部分要求应试人要单向说话,不允许出现背稿子、离题等现象,这些都对应试人形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在普通话培训中,我们要运用新的学科理论、新的培训方法和思路,认真分析说话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对应试人进行重点辅导、重点训练,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和应试效果。在这一方面,传播理论中的会话准则给了很大的启发。会话准则是美国的H·保罗·格赖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会话中要遵循合作原则,即要求一个人说的话必须是合适的。而要做到合适,又必须通过四个准则来实现:数量、质量、关联和方式。

数量准则:“一个人说的话应提供充足的、但不是过多的信息。当一个人的评论太简单或太啰嗦时就违反了数量准则”。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和应试者构成了听者和说者,即形成了一个会话情景,在这个会话情景中,许多应试人违反了数量准则,要么三言两语,无话可说,最终因说话时间不足而扣分;要么说话重复、啰嗦,让听的人听不出重点,极大地影响了测试成绩。

质量准则:“一个人说的话应该真实。当一个人有意说谎或是以一种不反应真实意图的方式说话时是违反了质量准则”。许多应试人抛开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去编故事、虚构故事,由于所讲的内容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他们只好死记硬背,一紧张就会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这样的说活效果当然会很差。

关联准则:“一个人说的话对当时会话的上下文而言应当贴切。当一个人在会话中说出不相干的话时就违反了这一准则”。许多应试人面对着说话题目往往说出不相干的话,也就是“离题万里”。

方式准则:“一个人说的话不应该晦涩、含糊或无条理”。

表达不清、思维混乱是口语表达的大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这种情况更是要极力避免的。

这四条准则要求我们在口语表达中要内容要充足、真实、贴切,思路要清楚、明白有条理。我们要把这四条准则贯穿到普通话培训中去,引导应试者认真思考和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部分的题目,大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围绕着每一个说话题目,最好能用自己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一两件事来叙述或说明,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有发展过程的,沿着一条时间线索或逻辑线索来进行,就会让测试员听得具体清楚有条理。测试效果自然也会不错。

三、结论

传播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活动。在高层次上进行传播的能力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我们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受到来自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历史上我们不认识的人们提供的信息的强烈影响。如果有需要了解我们的世界,显然传播是值得我们认真注意的。将传播学理论运用到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只是一种粗浅的探索。为引导人们更好地运用普通话传播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交际质量,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字工作者,还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讨。


参考文献

[1][2][5][6][7][8]斯蒂文·小约翰 《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58页、200-203页

[3]徐丹晖《语言艺术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4月115页

[4孙洁《达标普通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1月 前言部分




作者简介:齐爱荣 19637 副教授 从事现代汉语语音理论研究、广告学基础理论研究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