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5

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张焱

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省南京市 邮编 21001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教育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合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很多高校都对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应对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寻求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言

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逐渐凸显。一直以来,高校都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手段。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学校建设格外重视,在“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支持下,我国在校园建设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物力等,旨在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了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让高校综合实力有所提高,高校必须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力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整体水平,促进高校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信息化建设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方式与过程等,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新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领域必须要依靠信息化建设促进行业稳定发展,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加快现代化发展的脚步。[1]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一定的手段帮助人们认识到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确保企业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利用信息技术为政府各部门人员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数据依据。而教育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与开放的教学资源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提高学校师生的信息水平,形成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指的是高校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制定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等等。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要向着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发展,并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提高网络、多媒体等的有效利用率,搭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二)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并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高等教育方面形成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整体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1)开放性与民主性

互联网络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特征,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网络技术,也就让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具备了开放性特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此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更加开放,从而让高校在办学行为层面更具透明性。在开放、透明的高等教育管理下,学校师生针对信息化建设就有了发表意见的渠道,从而让教育管理工作更加民主化。

(2)职能性

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平台。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可以让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查询等实现统一,制定统一的标准,让高等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避免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不准确性问题等。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各种教学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并及时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重要的教育决策依据。与此同时,全校师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了解学校管理的相关事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学校教育情况进行选修课程的合理选择,让高等教育管理更具人性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3)高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逐渐由自动化办公向着信息化管理阶段转变。目前,信息化管理正朝着在线决策支持、信息网络继承发展方向努力。这一发展变化让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让教育管理的控制功能逐渐被弱化,增强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主动性与全面性。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成本逐渐降低,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益。

(4)服务性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管理性”转变为“服务性”的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将师生的个性化需求作为基本原则,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紧紧围绕着服务对象。例如,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录平台,在个人页面上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比如课程安排、考试成绩等等。

[2]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教育方式逐渐大众化,高校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学校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与办学手段也在不断创新,目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主要模式有校企合作、多个校区协同发展两种。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数据,内容复杂工作繁琐,这就让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仍然只采用传统的运行方式来开展管理工作,很可能导致教育管理滞后问题。因此,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分配,并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才能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能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3]

(二)有助于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很多高校都积极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并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学分制或学年学分制,这种管理模式在创建竞争与奖励制度方面作用明显,很好的提高了教与学二者的主动性,为学生知识体系与技术能力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帮助。但学分制在给学校增添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课制让教师上课时间不统一,将单个学生作为成绩评价对象,受到弹性学制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学位证的发放时间不定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必须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让其符合现代化发展,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统一管理。

(三)有助于统一管理的实现

在高校统一管理要求下,高等教育工作必须要对学校师生严格要求,让学校各方面工作都符合相关标准,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校良好发展。而准确的信息是维持学生授课秩序、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让教师授课过程统一化,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搭建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偏差较大等问题,形成信息共享、管理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欠缺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全面认识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积极应用了信息化手段开展管理工作,只是各学校的应用程度有所差别,但从具体应用情况来看,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高校不能将基础性工作与信息化管理结合起来,导致信息化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并未充分发挥出其价值。[4]部分高校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欠缺全面的认识,并未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一些高校管理人员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在学校普及互联网,设置一卡通,并未充分展示出大数据的作用。一些高校只是在行政办公、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应用了大数据技术,并未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用大数据,这就对高校教学整体发展带来了影响。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不够完善

在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信息化制度不够完善是影响其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怎样落实相关制度是当前众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也是高校管理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原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带来的影响较大,如何在原有的制度也融入新制度对高校管理人员而言有着很大难度。再加上高校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各司其事,让具体管理制度的落实更具难度,导致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不足。[5]

(三)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滞后

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管理项目设计相结合。但目前,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教育模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新时代,很多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比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数据的应用不足,数据资源不够统一,零散状态明显,导致信息管理系统欠缺整合性,对高校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产生影响与限制。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平台构建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高校软件环境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软件功能滞后,信息化软件平台获取数据十分困难。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

在新时代资源利用过程中,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工作需要利用搜索算法之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从而展示其潜在的价值。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执行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收集与挖掘出具体的数据,然后对其分析与总结,得到最终结果,强化教学质量,让学生有所收获。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数据的决断性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优化教学成果。但根据实际工作分析,各个高校专业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在数据获取算法、模型设计等方面有着很多不足,影响了数据挖掘与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化设施的应用一般是在晚上,但很多高校并不在晚上开放这些设施,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

(五)信息化平台存在安全隐患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因此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在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问题,如果学生信息被泄露,可能会对学生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财产损失问题。比如,不良分子利用学生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经常给学生拨打骚扰电话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被普及,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不良分子“分化”中国最常用的方式,高校师生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群体。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并不成熟,并不具备很强的是非判断能力与鉴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群体由于拥有不同的学识背景、生活经历,价值取向与内在诉求也存在差异,教师的言行、思想等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良分子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也分重视,并利用各种渠道输出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思想理念,动摇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与对党的支持与认同,以此引发社会矛盾来实现他们的不良目的。由于我国网络方面的立法、制度存在缺失,诈骗、网络造谣等事件频发,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也应狠抓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信息化管理平台是由硬盘、主机等模块组成,这些模块都会对整个管理平台的运行产生影响。在管理平台运行过程中,如果教师存在不当操作,或是受到雷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模块损坏,将会影响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稳定运行。

[6]

(六)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具备较多具有较强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但他们年龄普遍较大,并不具备较强的信息水平,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的认识并不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也并不积极。一些教育管理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欠缺了解,自身也并不具备应用信息化教育管理软件的能力。除了高校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欠缺专业人才外,一些高校并不重视信息化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这一问题在其培训方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部分高校虽然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也意识到了本校专业人才不多,在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加入其中,但其培训方法仍然采用的传统的说教模式,相关工作人员并不能在培训中进行实际操作,这样的培训课程很难提升他们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培训活动中,高校仍然将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作为培训重点内容,对信息技术的培训比重不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培训效果。另外,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很少采用外聘模式,大多数的教育管理人员都是内部选拔而来,就算存在外聘的专业人才,但很多教育管理工作仍然由老员工负责,外聘人才得不到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很难留住优秀人才,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受到影响。

四、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树立大数据观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有助于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呈现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系统性特征。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可以深入分析高校数据驱动文化建设的本质,帮助高校师生了解与掌握现代化技术,并将大数据、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高校在优化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从基本文化氛围出发,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新理念,合理改革高校教育体系,呈现出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将信息资源与教育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实现高等教育精细化管理,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帮助。高校还可以搭建信息化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处理等,让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高效。[7]

(二)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高校应进行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构建,以此加快高校教育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原有制度体系的影响下发展缓慢,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出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相关制度前应深入了解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各部门信息化特点充分考虑进来,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确保制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符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要。高校教育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人员也应对原有的教育管理机制更加重视,并从中吸取相关经验,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创新,确保信息化管理制度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深入落实信息化管理制度。[8]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高校信息化管理人员应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应对各机构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让教育管理各级人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为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性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为了对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优化,高校还应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物力等,构建完善的长效管理体系,加快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有助于高校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还可以优化大数据结构资源。但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将会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阻碍,比如资金问题、人才欠缺等。因此,根据当前教育体系优化情况,高校应从高等教育管理目标出发,让其与信息化建设基础与高等教育体系结合起来,让高等教育更具信息化特点。高校可以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特色化发展体系,对零散化信息的分析更加重视,在信息化平台上集中各种数据资源,并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开放性特点,及时更新与维护信息化管理体系。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加大资金投入。高校可以借助学校现有财力,合理分配建设经费,增加教育管理信息化资金投入,或是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引入合适的数据信息系统,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作用。高校还可以积极争取国家的财政投入用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或是对引资渠道进行拓展,发挥高校优势资源,吸引社会企业注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捐建教育设施,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9]

(四)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应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就需要对高等教育大数据资源结构进行优化,搭建数据信息平台。部分高校在设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受到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信息化平台建设进度缓慢。所以,面对当前教育体系,高校高等教育管理目标应从数据平台的搭建入手,并将其融入到教育管理体系,才能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将高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对高校特色化发展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在信息平台中纳入零散数据信息,确保信息化平台具有开放性特征,为后期数据更新、系统维护等工作提供帮助。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入先进成熟的数据分析系统,提高院校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等能力,让高校各项信息数据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针对高校信息化设施资源的利用,高校可以对其设施合理的开放时间,让学生在晚间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化设施。比如,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信息化图书馆建设,合理控制开放时间,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利用这些资源,从中查询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数据与资料,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化设备,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线上测试、布置作业等,提高信息化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

(五)保证信息化平台的安全性能

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可以加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有效隔绝不良信息,防止发生学生信息泄露问题,保障学生的生活与财产安全。高校在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时也应定期检查维护与更新,及时发现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信息化管理平台稳定运行。高校应对相关软件进行监管,一旦发现软件漏洞,应及时采取技术手段补救,避免因漏洞问题影响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安全性。另外,高校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也应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这也是新时代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环节。对此,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利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对舆论进行引导,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人心凝聚起来。同时,高校还可以将思政教育的主要作用发挥出来,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学生内心,从精神意识方面提高对有害舆情信息的免疫力。第二,针对网络舆情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组织工作人员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小组,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高校还可以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制定校园网络使用规范,营造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高校还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更加重视,建立预警机制与应急处理方案,科学预测舆情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舆情扩大。第三,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作用,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高校可以主动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可以主动设置议程,议程必须要与主流价值观念相符,且与高校师生需求相贴合,才能让高校师生主动屏蔽不良思潮。高校还可以将政治立场坚定、宗旨意识明确的师生筛选出来,让他们活跃在网络中,积极发表言论与观点,这些言论与观点十分符合主流价值观念。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不良舆论信息渐渐弱化,营造和谐的网络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受其影响,从思想层面抵制不良思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六)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支持,高校必须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信息水平的高素质管理团队。针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人员,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活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高校也可以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多多开展业内交流大会,与其他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优秀管理经验,利用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高校也可以邀请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到校内开展座谈活动或举办知识讲座,向高校现有的教育管理人员传授经验,并为他们答疑解惑,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10]高校还可以从社会上引入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对薪酬制度、用人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吸引更多的教育管理人才进入高校教育管理队伍,为信息化教育管理人才提供更多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针对人才管理,高校应制定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以信息化教育管理为核心,根据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岗位晋升等联系起来,调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针对考核不合格的教育管理人员,高校应再次组织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若再次培训后其能力仍与教育管理岗位不匹配,则应及时调职处理。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做好人文关怀,让相关工作人员获得认同感,产生成就感,避免优秀人才流失问题。

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高校要想提高自身实力,应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与教育管理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经营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高校应有效整合相关资源,采用有效对策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彬,范木杰,崔硼.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10):101-106.

  2. 张雪.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9):20-21.

  3. [3]王平.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2):62-63.

[4]聂曼.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258-259.

[5]曹剑成.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讨[J].长江丛刊,2019(33):127+129.

[6]徐冰.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20):288.

[7]佟艳芬.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探讨[J].智库时代,2019(24):4-5.

[8]陈琦光.探索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J].北极光,2019(04):180-181.

[9]宋佳.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思考[J].知识文库,2019(04):176.

[10]刘文贞.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长江丛刊,2018(08):208.


[作者简介] 姓名张焱(1983.12),男,汉,江苏省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管理。

姓名: 张焱出生年月:1983.12性别: 民族: 籍贯:江苏

学历: 研究生职称: 助理研究员毕业院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邮政编码: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