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 山东寿光 262714
【摘要】八面河油田属于疏松砂岩油藏,开发中出砂严重,除广北、海滩区外,其它大部分区块必须防砂才能正常生产。围绕八面河油田物性差、油稠、普遍出砂等制约开发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开展攻关配套,针对广北区、海滩区、南区少部分油藏等不出砂区块,配套酸化、压裂等储层改造工艺;针对出砂油藏,根据不同的地质特征,配套绕防、高压充填、压裂防砂一体化等相应防砂增产工艺。
关键词: 疏松砂岩 酸化 压裂 高压充填 绕防 压裂防砂
八面河油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地层矿物胶结疏松,易出砂。大部分井需要经过防砂才能投入正常生产,因此防砂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而在中低渗透率油藏,必须配套酸化、压裂等储层改造工艺,增加产量。
一、储层改造工艺
中低渗普通稠油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偏高,流动系数低,自然产能低,需储层改造才能获得稳定产能。
(一)中低渗油藏压裂增产
随着开发不断深入,剩余油分布不均匀,中低渗普通稠油油藏逐渐成为重要稳产阵地,但由于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偏高,流动系数低,自然产能低,需储层改造才能获得稳定产能。
针对层薄、油稠、物性差等油藏特点,必须通过压裂改造储层,提高渗流能力,提高单井产能。储层杨氏模量低可压性差、隔层应力差小缝高易失控,泥质含量高易出砂,针对储层物性特点,加强技术攻关及现场试验,实现了三项提升:高导流加砂、低伤害压裂液性能、高砂比填砂,支撑了中低渗透油藏的快速上产。
(二)中高渗油藏酸化解堵
酸化解堵是解除油水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堵塞,并通过对地层矿物的溶蚀,增加地层渗透性,减少液流阻力,增加产量。
酸化工艺应用范围:新井新层不出砂油藏,酸化解除孔隙中泥质堵塞或胶结物;作业环节污染,防砂配套酸化解除近井堵塞。
二、防砂增产工艺
八面河油田属于疏松砂岩油藏,防砂工艺的发展贯穿着八面河油田开发的整个过程,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与吸收、配套攻关,八面河油田的防砂工艺日趋成熟。油井防砂工艺从最初单一的机械绕丝筛管防砂工艺,逐步发展到今天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相互补充的多种防砂工艺,基本满足了油田生产需要。
防砂工艺技术经历了3个阶段:防御性防砂:化学防砂,绕丝筛管防砂,稳产型防砂:高压充填防砂,预充填防砂,增产型防砂:压裂防砂。八面河防砂工艺由传统的单独注重工艺发展到与油藏条件相结合,在防砂手段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八面河特色的防砂技术。
(一)中高渗油藏配套工艺
油藏特征:油藏埋深较浅,胶结疏松出砂严重;地层砂粒径中值0.12-0.20mm,细粉砂含量较少;注采井网较完善,液量较高,适当的改造增产效果好。防砂思路:油藏基础条件较好,以机械防砂作为主导工艺,配套工艺优化主要围绕“保证老井重防产量不下降,新井、补孔井防砂产量达产能预期,进一步延长防砂有效期”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储层堵塞机理分析,保证老井重防产能稳定。
老井出砂重防过程中,针对防砂失效前产量出现下滑的井,防砂配套相应解堵措施:细粉砂及微粒运移,防砂配套充填改造解堵工艺;作业环节污染,防砂配套酸化解堵工艺。
2、加强地质动态认识,合理优选改造规模,提高新井、补孔井防砂效果。
针对区域能量足及水线较近的井,采取绕防防砂,挡砂屏障约30mm;针对注采井网完善,能量一般的井,采取高压充填防砂,处理半径3-5m;针对边部物性差,能量不足的井,采取预充填防砂,处理半径10-30m;
(二)中低渗油藏配套工艺
油藏特征:流动系数低,自然产能低,需储层改造才能获得稳定产能;地层闭合压力低,塑性地层,易出现支撑剂返流;地层细粉砂含量较高,占比5%-15%。防砂思路:区块自然产能低,流动系数低,地层细粉砂含量高,并且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地层出砂加剧,储层改造配套防砂才能获得稳定产能。地层改造+防砂作为主导工艺,采用适度防砂理念,在防砂和产能中寻找平衡点,优化完善配套工艺。
1、分级充填+涂料砂封口技术,解决细粉砂油藏出砂问题;
储层特征:(1)沙四段5、6砂组属于滨浅湖沉积,主要发育滩砂、坝砂等沉积微相。(2)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灰质细砂岩。(3)储层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防砂难点:(1)区块粒度中值≤0.1~0.0.2mm,机械防砂后易堵塞。(2)物性差,不改造储层产量低。(3)注采完善程度低,无注水井补充能量,且天然能量弱。 防砂思路:采用小+大+涂分级充填模式,防止远端细粉砂运移。大排量、高砂比的施工参数,提高挡砂精度。
2、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发展,促进中低渗透出砂油藏低成本开发;
中低渗出砂油藏以往主要以预充填防砂为主,存在需要两次大型施工成本高,关井时间长压裂液不能及时返排等缺点,因此开展了压裂防砂一体化(机械防砂)工艺尝试。
管柱特征:“夹壁式流通”通道设计: 可满足3.5-5m3/min排量、80%砂比的施工需要;“组合式压缩胶筒” 结构设计:封隔压力>30MPa、悬挂能力>700kN,可满足高压需要。技术优势:以一趟管柱完成地层压裂和循环充填,减少施工工序,降低作业成本;地层压裂与循环充填同步进行,确保压裂形成的短宽缝施工后不破坏,提高近井地带导流能力。同时优化参数:排量由普通高充的1.5 m3/min提高到3.0m3/min,由短宽缝改为成中长缝、确保造缝长度达到设计要求;平均砂比(30-35%)和终止砂比高(70-80%),提高缝口铺砂浓度,使井筒充填带具有较高导流能力和密实性。目前累计应用25井次,平均排量3.5m3/min,平均最高砂比60%,月度平均日产油量3.7t,日产液11.4m3,优于本区块常规挤压充填防砂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宾元,油层出砂机理研究。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4,16(1)。
[2] 孙厚利,压裂-砾石充填防砂管柱的研究与试验,特种油气藏,2002,9(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