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北辰区 300402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思政”要求各学科发挥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构建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最大限度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在体育教育中,由于体育学科非智育学科,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思考,其次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就开创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的全新路径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课程思政;体育教育
引言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全面育人目的。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体育教育为依托,实现“以体育人”驱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建设工作。
1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思考
在开展思想渗透的体育课时。可凭借新的教育背景为基础,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基础,适时更新体育教育内容,让体育课程开展更加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另外,一些教师只顾及对体育内容的指导和专业体育知识的讲解,而很少涉及课程思政教学,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渗透下的体育课程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全方位教学价值,因此很可能无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二是很多教师把体育课程当成让学生放松玩闹的课程,更没有认识到它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伴随着体育课的不断改革,各高校对学生体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大学生不但要在每年的身体素质、运动测试内容上达到标准,还要全面掌握基本技能和所选择运动项目的专业能力。
2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总体认识不够
首先,有些学校对课程思政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偏向于学科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课程思政就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其次,由于学科不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课程建设中,它不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往往被忽略。最后,思政和体育的融合点不多,体育教学一般被认为体育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往往以技能训练为主,思政教育也容易被忽视。有部分体育教师甚至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教技术和战术,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2 体育教学与思政的结合生硬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欠佳,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不到位,体育与思政的结合比较生硬,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方式仍比较传统。一些高校教师平时更多关注于运动技能的教授,德育意识缺乏、思政经验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将授课内容与体育历史事件、体育精神等进行简单结合,课下并未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达不到“全程育人”的效果,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偏离了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初心。
3开创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的全新路径
3.1树立科学的大学体育教育观念
在确立思政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心理,并注重根据自己在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建立相应的体育教学方向,建构交流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促进其价值形成。就教学内容的设置而言,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体育基础,也要结合其体育学习兴趣,也要兼顾体育教学的育人性,真正做到二者之间的比例要达标,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技能、认知、价值三项成长。就其教学形式而言,大学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力量,组建相应的体育小组,鼓励学生融入小组,特别是思想内容的宣传,注重让学生思考感悟,真正让他们在参加小组的各项体育活动过程中加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开展“三走活动”,即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走出寝室,走进操场,让他们真正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更深刻地认识思政知识,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中,从而发挥思政教学的积极意义。
3.2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其一,培养教师逐渐具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除了需不断更新与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还需有意识的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以适宜的方式融入进课程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相关的思政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二,遵循效党委的领导作用,借助教学专题报告、专项讲座、 “课程思政”会议等方式学习“课程思政”会议文件以及最新政策,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对最先进的“课程思政”理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知,并将这种理念与意识贯穿与教学全过程,树立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育人的岗位意识,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体育学习与思政学习环境;其三,提升教师本身“课程思政”素养。提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让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掌握最新形式的理论知识前言动态,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能力。
3.3健全机制保障改革
要健全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机制,首先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把课程思政写入体育教学的要求,以此约束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执行力度,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应该建立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体育教学的课程思政环节作为评教、评优、晋级、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建立课程思政实践的长效机制,从示范课堂到全面的、常态性的建设。最后,大力支持课程改革,鼓励多角度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机制,有力推进全新的课程思政建设,达到人才培养效果。
3.4重视交流反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开展智能体育与体育思政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的试点工作,积累只能体育思政的教学经验,加强与校党委、教务处、网信中心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智能体育赋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协同保障机制,加强管理与监督,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应重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建议。并应通过课程评价、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学模式改变后学生技能掌握、思想水平、运动习惯等方面的学习情况,并与之前进行对比,了解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应该针对智能体育思政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与提升,不断调整教学大纲,优化教学手段,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从而将思政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培养德才兼备的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3.5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下审美病态、扭曲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学生都偏执的追求以瘦为美,导致部分学生长期受病痛的困扰。而在体育运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力量和肌肉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改变审美偏好对身体素质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审美能力教育进行价值引导。如在太极拳等运动项目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对运动美感知的转变,使其在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转变既有态度,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结语
综述,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需高校管理人员能够协同各个职能部门,通过沟通交流来把握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探索其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道路以及方式方法,听取各方的意见并进行筛选,在其后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使得学生在身体得以锻炼的同时,思想意识亦能同步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保国,王小迪,宋伟.我国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热点及通识教育实践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102-107.
[2]李俊.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探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30-133+142.
[3]李俊.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探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30-1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