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定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探析

王淑昌

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


【摘要】定窑是我国古代有名的陶瓷烧制窑之一,创于唐代,兴于宋代。北宋时定窑因高超的烧制技艺曾为宫廷烧制过贡品,在中国陶瓷烧制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显得极为重要。但在目前的定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方面却存在诸如从业者、传承人相对匮乏、社会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致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窘迫的生存境地。本文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分析定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以期找到其在当今社会重新焕发生机的可能。

【关键词】定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

定窑陶瓷烧制技艺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是陕西省最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在我国古代众多有名的陶瓷烧制窑中,定窑以烧制青瓷在器物上,主要以刻花和印花为装饰手法,其刻花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宋代即被列为同类瓷器装饰之首,有“中国北方青瓷代表”的美称。定窑陶瓷烧制技艺承载着我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及审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下,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现状却不甚理想,存在人才匮乏、对传承人没有较强保护力等诸多问题,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对定窑陶瓷烧制技艺等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足。如任此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定窑陶瓷烧制技艺逐渐走向消亡。

一、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工艺保护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传统的美术工艺品和技艺方面,实施的方针是保护、提高以及发展。对百年以上、工艺流程完整、技艺精湛、民族和地方特色明显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工艺美术进行保护”。

从定窑发展历程看,从唐代开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烧制技艺精湛,青瓷刻花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些都完全符合《传统工艺保护条例》之规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化工业的大力发展导致定窑陶瓷烧制行业日渐萧条,年纪较大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年龄较小的从业者多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具有千年历史的定窑陶瓷烧制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对定窑陶瓷烧制技艺实施传承与保护显得更加紧迫。

二、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一)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极度匮乏

一项技艺的传承除依靠文字、影像资料等记录传承之外,更重要的要有掌握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在保护和传承定窑陶瓷烧制技艺方面,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传承人严重匮乏,造成此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艺较高的老匠人年事已高,没有更多精力与体力再去从事繁重的行业劳作,而年轻人中愿意主动学习和从事保护与传承这份技艺者则少之又少;二是受当前的定窑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根本无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陶瓷烧制行业,加之学习和掌握此项技艺不但辛苦、难度大且耗费时间较长,又没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保障,这些原因共同导致定窑在培养民间传承人方面失去优势,致使定窑陶瓷烧制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问题。再加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制瓷作坊也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状况,以及学校教育中对烧制技艺教育的缺失,更使此种情形雪上加霜。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定窑陶瓷烧制技艺的消亡将成为必然趋势。

(二)窑部分陶瓷的烧制技艺面临失传

定窑从创建到现在,除烧制了有名的青瓷以外,还有香黄釉、素胎黑花瓷、兰花瓷、月白釉瓷、铁锈花等多样陶瓷产品。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陶瓷专家李国桢带领陈炉陶瓷厂成功恢复了宋代青瓷的试仿烧制。从此以后,宋代青瓷的仿制烧制技艺在定窑区域内得到推广,大部分的烧制厂和陶瓷生产企业对该项技艺有了充分掌握。当前定窑区的陶瓷烧制厂基本上都是以烧制仿宋青瓷瓷器为主,像月白釉瓷这种颜色比较特殊的瓷器则很难见到,仅在个别家庭烧制坊偶有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烧制坊主一般认为这些烧制方法和技艺为个人私有,属不传之密,造成这些优秀技艺得不到有效保护、传承与推广。还有兰花瓷、铁锈花、香黄釉等陶瓷,虽具浓厚地方特色和强烈色彩对比,但由于销售市场的不断萎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烧制工厂已经不再烧制,如若任由此种情况长时间发展下去而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最终也必走向失传。

(三)没有完备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

通过调研铜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政府对定窑烧制技艺缺乏完备而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尚未建立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也无健全的行业管理标准与保护制度。地方政府给予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的补贴与鼓励其带徒弟的力度不够,无法达到影响和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这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队伍当中。保护和传承定窑陶瓷烧制技艺最关键的就是人,一旦缺少传承人,那么这项有千年历史的手艺最终所面临的结果就是消亡

[1]

(四)窑陶瓷烧制技艺没有足够宣传和支持力度

通过对定窑的调查发现,即使在铜川本地规模较大的酒店当中所陈设的瓷器多为景德镇出产。而在铜川新、老城区,几乎同样看不到定窑瓷器和耀瓷烧制大师的宣传与推介,针对耀瓷烧制企业的相关税收减免或扶持政策也少有出台,这样就使本就式微的定窑陶瓷烧制技艺更加步履维艰。

(五)企业规模小、分布散

位于铜川定的陶瓷烧制厂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烧制企业相比呈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影响力,铜川的陶瓷烧制很难接到大的订单。以陈炉陶瓷总厂为例,20世纪员工约有1600多人,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左右,但随着陶瓷市场的不断缩小,到21世纪初,员工不足百人,年产值也大幅度下降到200万元左右。集体企业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规模小又分散的家庭作坊,基本上接不到大的订单,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定窑陶瓷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努力,也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体系,提高传承人和耀瓷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加大耀瓷师徒相授的鼓励力度,加强定窑陶瓷烧制技艺后续人才的培养,加强宣传定窑的力度,对定窑陶瓷烧制工艺进行不断的科研与创新,政府加大对耀瓷出台优惠的政策、推行力度、扶持力度,发扬耀瓷企业协作与创新的精神,加强合作,协同发展,让定窑陶瓷烧制技能在历经了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之后,在时代发展变化的今天,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余美玲.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10):176-177.

[2]黄毅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8(9):7.

[3]霍文花.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