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威海市鲸园小学 264200
摘要:《表内除法》单元结构化备课主要分以下五大部分。一、课标分析。二、真问题分析。三、核心本质。(一)从现实原型抽象除法的意义(二)把现实原型提升为数学模型(三)在符号世界里展开除法的再创造。四、学习目标。五、单元教学整体结构。1.教学情境设计。2.学习活动设计
关键词:单元结构化备课 课标分析 真问题分析 核心本质 教学目标
《表内除法》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信息窗和一个相关链接: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关于倍的认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一、课标分析
(一)解读课标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运算”部分。课标对“表内除法”要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与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二)各版本教材分析
各版本的数学教材在《表内除法》这单元的编排上是有差异的。我们分别选取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教材与青岛版五四制教材进行了对比,下面是单元核心课时“用2-5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在这四种版本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四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人教版创设庆祝节日情境,北师大版创设帮小动物分房间情境,苏教版教材创设花瓶插花情境,青岛版教材创设了采集动植物标本情境。就现实意义而言,庆祝节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真问题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学生在想乘法口诀算除法的过程中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基于此,我们设计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前测题目,调研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我们确定了本单元的真问题:
1.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有怎样联系?
2.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三、核心本质
(一)从现实原型抽象除法的意义
除法产生于人类生活中平均分物的需要,平均分配和平均分组是除法的两个现实原型。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平均分组比平均分配容易操作。
(二)把现实原型提升为数学模型
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余法的现实意义可以用下面两个关系式来概括:总量÷单位数=单位量,总量÷单位量=单位数。这两个关系式也涵盖了除法的两个原型—一平均分配和平均寸组。在数学课堂里,经常看到乘、除法被概括为下面的关系式:每份数x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其中的份数相当于单位数,每份数相当于单位量。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量是属于生活世界,而数是属于符号世界:用单位量和单位数来描述乘法和除法的数学模型,优势是当单位量或单位数必须用小数或分数表示时,儿童更容易打皮份数或每份数是整数的思维定势。
四、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进一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学习连乘、连除及乘除混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单元教学整体结构
基于以上对于《表内除法》的单元整体分析,我们确立了“以乘法口诀为根,凸显除法本质”的教学原则,整体架构如下:
1.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经历推理过程,步步深入探究新知
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到整个乘除运算的知识体系中去,充分经历复习旧知-迁移新知-深度思考的过程,除了课前注重由乘法口诀计算方法迁移,课中深化理解算理和算法,练习的设计也尤为重要。
(1)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借助学生们感兴趣的郊游,从情境导入,找到数学信息,笑笑采了8种花,每种2朵,笑笑采了几种花?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2)6-9的乘法口诀求商
继续延续前一个窗的郊游的情境,找出数学信息即红花42朵,每件标本需要6朵,提炼问题是可以做几件标本?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找到求商的最简便的方法。
(3)有关倍的认识
借助大海边游玩的话题,引发学生对情景图的观察,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结合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比一比,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帮助学生理解“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
2.学习活动设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迁移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1)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在“温故篇”的环节中,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激活“从左到右计算”的知识起点,为后续如何计算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做了有效地铺垫。在“知新篇”中,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郊游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简单的计算方法,尝试应用旧知迁移,学会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在上节课中认识到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会拾级而上,在“知新篇”中,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郊游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简单的计算方法,尝试应用旧知迁移,学会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3)关于倍的认识
借助大海边游玩的话题,引发学生对情景图的观察,贴近学生生活,采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结合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比一比,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会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