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鹤矿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钙在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78例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10月,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分别采取辛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舒张压和收缩压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HDL-C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而TG、LDL-C和TC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在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辛伐他汀优,不仅可以降低血压水平,而且能够改善血脂水平,值得采纳、推广。
【关键词】高脂血症;高血压;瑞舒伐他汀钙;辛伐他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imvastatin and rosuvastatin calcium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March 2020 to October 2021.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9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9 cases) and treated with simvastatin and rosuvastatin calcium respectively. Results in terms of diastolic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HDL-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G, LDL-C and TC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osuvastatin calcium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is better than simvastatin. It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but also improve the blood lipid level. It is worth adopting and popularizing.
[Key words] hyperlipidemia; hypertension; Rosuvastatin calcium; Simvastatin
近年,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的同时,医学研究人员对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据有关资料显示,高脂血症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1】。因中老年人是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主要患病人群,由于机体特征及身体因素等作用,进而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常用的一种药物类型,但是不同药物治疗效果不同。因此,本文针对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辛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所选78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接收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10月,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并将具有本次研究药物过敏史患者排除;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男、女分别有20例与19例;年龄:42-76岁(52.45±4.12)岁;观察组:男、女分别有22例与17例;年龄:40-74岁(52.53±4.0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需要停止除本次研究以外的调脂药物,保证清淡饮食,同时定期监测血脂、血压和肌酐等指标,并将动态监测工作做好,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辛伐他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20mg*7s;国药准字J20180007)治疗:每次20mg,日用1次,口服。
观察组:瑞舒伐他汀钙(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10mg*14片*2板国药准字H20080670)治疗:每次10mg,日用1次,口服。
两组均接受为期2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检测血压水平,包括舒张压、收缩压;检测血脂水平,指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 ±s)与计数资料率(%),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水平对比
两组血压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水平对比( ±s,mmHg)
分组 | 例数 | 舒张压 | 收缩压 |
对照组 | 39 | 89.48±6.12 | 137.45±10.67 |
观察组 | 39 | 80.83±5.15 | 120.72±9.65 |
t | | 6.754 | 7.262 |
P | | 0.000 | 0.000 |
2.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脂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s,mmol/L)
分组 | 例数 | LDL-C | TG | HDL-C | TC |
对照组 | 39 | 3.31±0.35 | 2.45±0.27 | 1.23±0.31 | 5.78±0.42 |
观察组 | 39 | 2.23±0.32 | 1.58±0.25 | 1.55±0.29 | 4.13±0.35 |
t | | 14.222 | 14.765 | 4.708 | 18.847 |
P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 讨论
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两种疾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而高脂血症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2】。中老年人是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主要人群,因此,两种疾病合并发生后进一步提高了危险系数,有些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控制血压水平,也要加强对血脂水平调节的关注。现阶段,他汀类药物是调脂的主要药物,深受临床的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4】,他汀类药物除了可以调节肝细胞受体外,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胆固醇等,降低血压水平。
辛伐他汀在血脂调节方面具有一定效果,该药物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利用药物作用,使胆固醇合成率降低,同时促进LDL-C合成率提高,从而实现降脂的目的【5】。但是因为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年龄较大,应用辛伐他汀时,并不能很好的保证安全系数,在血压降低方面效果并不明显【6】。瑞舒伐他汀属于全新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优点包括效果明显、安全性高等,除了能够对血脂调节外,还可以逆转斑块等,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延缓,对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有效抑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TG、LDL-C、TC和HDL-C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瑞舒伐他汀钙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相比于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降低血脂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可以刺激LDL-C,将LDL-C清除,促进HDL-C水平的提高。相比于其他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肝脏选择性,肝脏清除半衰期长,可提高患者耐受性,特别是降脂效果明显,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肝功能损伤是调脂药物常见的一个不良反应,具有转氨酶提高症状,尽管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后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并不明显,临床症状较轻,药物停止应用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总而言之,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临床治疗期间,瑞舒伐他汀钙的应用效果比辛伐他汀优,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外,有助于血压水平降低,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迪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J]. 糖尿病天地 , 2020, 17(3): 89-89.
[2] 吕福奎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20, 14(1): 131-133.
[3] 周丽 , 田翻合 , 杨凤英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的比较研究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20, 13(6): 47-48.
[4] 薛小东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比照观察 [J]. 家庭医药 , 2019, 11(5): 395-396.
[5] 王蕊 , 柴晓伟 . 对比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研究 [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 2018, 029(001): 92-93.
[6] 王蕊 , 柴晓伟 . 对比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研究 [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 2018, 29(1): 92-93.
[7] 陈蕴 , 黄洁文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对比 [J]. 家庭医药 , 2017, (11): 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