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态环境规划中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城镇生态环境规划中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芒尼沙木 ·艾则孜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发展中心

摘要:中国的"小城市大战略"战略的实施,大大加快了城市发展步伐,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规划迫在眉睫。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要素是生态土地适宜度分析。通过土壤适应性分析,可以为土壤利用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壤开发和充分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创造科学基础。

关键词: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生态适宜度

一、理论基础

1、环境规划理论

环境规划是人们对环境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规划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经济和社会文化不相互抵触而且同步高效发展。人们要通过一些合理的措施安排来进行减排限制,限制对某些资源的使用和破坏,鼓励进行资源规划的城镇和农村区域。保护环境是一种投资小汇报却丰厚的活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三方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的措施将全面纳入国家建设发展计划,并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

首先环境规划的完整性表现在整体环境与其环境内的各个有机部分的整体作用和影响。尽管要素与要素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因其特点和规律十分明显,形成了一个独一的、完整性强、相关性高的系统,还体现在规划过程中技术连接之间的密切关系和高度相关性,每个连接的影响和局限性不仅相互关联,还受到其他连接的影响和限制。其次综合性体现在其地域多样、影响程度高、部门协调复杂等方面。每个城镇的环境问题的区域性都比较突出,所以进行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各个地方的环境和地方特点。环境规划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有着不断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一定条件的环境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态势、发展效率和实际生活状况的变化而变动,一体化得到了显著加强。

2、城镇化理论

城镇的概念是指一个特定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工业和商业相对发达,具有某些市政设施和服务,从农村正在向城市发展,但是还没到城市的程度。。作为城市的有利的后备军,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企业集中组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促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机遇。

3、生态学理论

生物学家赫克尔首次在1866年提出"生态学"这一专有名词。后来又有许多专家对其概念进行了补充和拓展,基于对生物个体的研究,再继续研究了群体、组织和环境等,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生态学科。生态学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整体平和、反馈有序、相互依赖和制约、循环再生、稳定输进输出、最小因素、资源优先性等原则。

二、城镇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土地利用

环境城市规划以小城镇的社会经济为基础,以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点,以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通过社会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对城镇生态进行分析,从全面和综合的角度分析了该城市的所有类型的环境信息、人口、科学、资源和信息动态规划系统的生态建设,适应系统中不同的生态关系,改善系统的生态结构,确保自然平衡,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想法。

中国是一个山地多的国家,山区和丘陵远多于平原和草原。中国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均国家和人均耕地面积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没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因此,农业用地需求与城市和工业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城镇生态环境中的土地利用规划要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利用是指通过改变观念、规划和实施、严格的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区域,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进行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遏制对农村土地的盲目占领,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如果我们不重视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就不能可持续性发展。土地是城市建设和城市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且土地并非可再生能源。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载体,城市能否合理、持续地发展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两点:第一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享有同样的权力平等使用资源,现代人不能将资源枯竭的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第二点是协调,协调土壤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协调供需平衡,土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的核心。控制土地使用,严格保护自然和生态区域;其次,需要适当调整土地使用结构,管理乡镇工业和村庄。住宅建筑集中建设;第三,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此外,该区域的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意识相对较低,过度砍伐的现象严重。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顺其自然,城镇化发展将受到影响,城镇的发展受到限制并面临困难,这意味着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注意区域资源的角度。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环境管理,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国家应该研究可持续发展,确定发展方向,规范开发资源的度,使大自然能够在不危及子孙后代需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为现代人服务。

三、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是以生物环境学为基础,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环境和制度要求,分析区域土地开发是否适宜,确定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规划方案将通过此种过程来实现并完成。土地生态适宜度具有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2项,即自然生态指标和人文生态指标各占一半。二级指标有5项,环境质量、自然地理两项属自然生态指标,而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综合条件三项属人文生态指标。

三级指标一共是18项,自然生态指标里面具体有(1)环境质量:1环境空气、2声环境、3地表水环境、4绿地率(2)自然地理里面有:5基岩埋深、6地下水位、7与城区上下风向、8在河流上下游位置、9与水源保护区位置人文生态指标(3)人力资源:10人口密度

(4)基础设备:11电力、12供水厂、13排水管、14污水处理、15运输、16通讯(5)综合条件:17行政区域、18工业基础。

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有很多种,现列举如下几种: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平均法、生态因素组合法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等后有更多学家对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更多模型和方法。这些研究结果增加了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应用前景,为将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提供了参考。

四、结论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城镇环境规划的重点关键对象,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土壤的生态适宜性可以确定城市发展的最佳利用方向、性质和限制因素,为城镇环境规划的贡献合理和有效的建议。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数学模型,探讨生态适宜性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能客观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环境功能对区域和环境的影响,生态适宜性分析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区域环境保护和不同土地利用功能。

参考文献

[1] 曾志伟, 谢宏坤. 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J]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2(2): 25~27

[2 高春风. 中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一般规范与问题分析[J]. 辽宁城乡环境, 2003,23(2): 3~6

[3]崔功豪. 小城镇规划的若干问题[J]. 小城镇建设, 2001,(1): 44~45

[4]张山岭, 孙炳彦. 浅谈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J]. 环境保护, 2002,(9): 24~25

[5]赵斌.城市环境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环境, 1999,(3): 30~32

[6]环境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导报,2001,(3): 13~14

[7]汤继臣, 吴宝岭, 刘金平等.小城镇建设土地合理利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 (4): 76~81

[8] 郭怀成, 尚金城, 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1

[9] 傅国伟. 当代环境规划的定义、 作用与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1):72~76

[10] 晏群. 如何界定小城镇的概念与范围[J].小城镇建设,2002,(2): 52~53

[11]王如松, 欧阳志云. 生态整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J]. 科学通报, 1996,41(增刊)

[12]刘天齐, 黄小林, 宫学栋等. 区域环境规划方法指南[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3]欧阳志云, 王如松. 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3):203~215

[14]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 4(1):1~9

[15]刘姗姗, 张果, 任平.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 2005,(4):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