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 融合传统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基于核心素养 融合传统文化

作者姓名:姜瑞

单位:乌鲁木齐市第 69 中学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与原有的教案相比,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要求。能够基于核心素养, 融合传统文化,完成与以往有所区别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课堂的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案例教学 高考命题立意


近几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体现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为适应高考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

我们高中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是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观念是做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是地理能力的体现;地理实践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的能力。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1.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悠远,有着丰厚的内容,都是地理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题目都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例如油纸伞、剪纸艺术、传统民居等。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例如,传统民居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含了区域认识和人地协调观。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体现区域气候的认识,人地协调和实践力,包含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所有要求。

利用传统文化内容创设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融入大思政教育。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3、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

在四大核心素养中,区域经常作为背景知识,以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近两年高考几乎每一题选择,每一道综合题,都有区域背景。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整体,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问题、了解成因,精准表达,解决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有人地关系类的问题,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就是地理实践力。有个方面环环相扣,经常在一道大题中可以得到全现的体现。

例如,2020年的高考全国二卷中,第一组选择题结合地名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在考查区域认知素养的同时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第二组题目以农业生产知识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第三组题目依托地理统计图和区域特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第四组题目以区域特征和区域图为平台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36题以农产品玉米的深加工为背景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37题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选做题都重视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4地理核心素养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高考命题的立意,是我们日常教学改革的方向,能够基于核心素养,完成与以往有所区别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课堂的基础和条件。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即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4.1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达成思政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区域地理的复习内容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挖掘,加以利用,在课堂上可以润物细无声的达成思政教育目标。高考试卷中,也曾经出现过很多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题目,例如关于油纸伞、剪纸、茶马古道等的题目。

2019年高考时,正是端午节的当天。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第一个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这里就有很多的地理知识可以挖掘和讲解。例如: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所以名称由此而来,也叫端阳节、中天节。我们南方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是因为当地的气候特征和水文条件。端午节的传统美食粽子又与农业相关。合理设计关于端午节的活动和课程,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2通过案例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提升综合能力

高考中,几乎每一组题目都有其给出的情境。学生能够分析情境,是答题的重要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案例的应用。

选择一个恰当的案例,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即是这一课的情境导入,也是核心问题,变化一下,还可以是练习。这与高考综合题的形式完全吻合。

例如:《山地的形成》这一课,就可以使用不同的案例。我曾经使用过中国首个完成“7+2”极限运动(徒步攀登7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点)的女性王秋杨写的《自由呼吸》为案例。

后来,我觉得使用这个案例还不够体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再一轮上这一课的时候,我改为“寻找不周山”。导入是毛主席诗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以说文解字,来解释山的含义。“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以《山海经》和《淮南子》中关于不周山的记录,来引出不同类型山地的形态和成因。

2022年冬奥会和惊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含有大量的地理学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内涵高度契合,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教育资源,经过筛选和设计,可以课程化呈现。

4.3大力推广生本课堂,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高考题目的变化,还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无法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只有真正的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真正的动起来,通过自学去阅读文本、挖掘要点,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去发现自己的问题,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才能真正的达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教师寻找到好的案例,搭建平台,做好讲评,是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真正的理解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案例》

  2. 石淑珍《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