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弥勒市第一小学 云南 弥勒 652399
摘要:学校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教育“生态”。校长既是教育“生态园”的设计者,又是教育生态的“护林员”。学校发展的内因动力归根于师生的发展。校长引入“生态”理念管理学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在办学思想确立、环境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理念引领、教育活动设计各环节着眼基于师生个体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发展,师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便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挥最佳育人效能。
关键词:“生态”理念 引领学校发展
1.生态理念融入办学思想
学校的办学思想决定着管理的方向和效果。在学校管理思想中渗透生态理念,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培养人的需要。我校以“厚德博学 务实创新”为校训,以“112233”的办学模式为载体,即:一个目标——“幸福校园”;一个理念——“七彩童年,幸福成长”;两个突出——学科教育质量突出,兴趣特长培养效果突出;两个特色——“高质量 轻负担”,“重全面 展特长”;三个规范——学校办学管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规范;三个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全面渗透生态理念,实施学校管理,以突出师生“双主体”地位,注重人文环境建设,追求各项工作平衡,师生教学相长,赢得了学校的长足发展。阳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我校文化理念用阳光“七彩”的颜色蕴意课程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其中“22”“33”立足于学生过程发展,把师生发展放在至高位置。这表明,学校尊重成长规律,落实全面育人;尊重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在此理念之下,学校建立了民主、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有效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师生的积极参与,不断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共同愿景的形成,生态人文氛围的营造,学校文化内涵的积淀。广大教师在积极的校园文化精神引领下,自觉关注孩子的天赋秉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有意识地给每个孩子创造获得教育体验的公平机会,自觉落实全面育人,落实均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2.构建生态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内核。学校依法治校,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设置学校课程,保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认真落实课程教学,规范作息时间,是必然之事。同时,国家课程方案还要求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就留给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一个弹性空间。优秀的学校一定是重视课程改革的学校。校长作为学校主要管理者,其课程意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就我校而言,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开展课程研究,以“促学生发展”为目的,开发符合学校实际和师生发展实际的课程,并建立了自己的课程开发团队。例如:开发丰富多彩的兴趣特长课程,在学校设有书画、言语、球类、棋类、声乐、舞蹈、乐器等不同类别的各种兴趣特长班(目前已开设80多个班),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第二课堂。多姿多彩的兴趣课堂,以其丰富的课程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小天地。为确保课程质量,我们做了下列工作:首先,学校将第二课堂纳入课表,固定课时,并提供活动场地和所需的设备器材。第二,根据开班情况,定内容、定地点、定学生和定辅导老师,聘请有具备专业辅导技能的任课教师,做到一班一师,保证师资力量。第三,加强课程管理,要求各项目有活动计划、有教学教案、有反思总结,有考核评价。目前,美术特色工作室的成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课程》在校际中的推广运用,都是学校办学思想引入生态教育理念催生的结果。
3.以生态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打造生态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生态教育”的心态。学校要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生态文明理念,在教师心中树立起“生态文明教育”意识,再进一步理解“生态教育”的实质内涵。有效引导教师立足“以生为本”,从人性的本质出发,去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解读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师生及同学之间民主、平等对话,真诚、友善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知识与智慧碰撞的“童话屋”,使学生向往课堂,留恋课堂,主动迸发学习的动力之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和他人,学会与身边的人和谐共处,互帮互促,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例如,我校“生本课堂”“思维导图课堂”“情景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正是秉承“生态教育”理念,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以“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的原则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们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基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条件之下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和自主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追求教育“本真”,实现“课堂生态”平衡。
4.组织实施生态文明观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做维护生态系统环境的守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中小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小学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推广普及作用。学校贯彻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和力度,对国民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掌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的推进具有重大影响。校长作为基础教育的一名基层管理者,承担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第一责任,是“生态文明教育”推行的实践者。校长要从办学理念的确立、管理制度措施的制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环节中引导师生关注生态问题,弘扬生态理念,践行“生态”保护。要引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课题研究中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要组织教师实施生态课程教育和实践,根据实施情况,科学把控、及时调整。要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综合实践中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对动植物的情感、文明礼仪行为的表现、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要落脚到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担当负责的精神和行动自觉。目前,中小学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有了明确的思想引领,但由于缺少硬性的教育要求和监管机制,加之没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生态文明系统教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校长应该放眼未来,引领教师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积极开发生态教育资源,构建生态文明课程,利用校本课程的空间,为开展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教育创造条件。要防止以“狂风暴雨”应付灌注,代替“滴灌”长效浸润。应该以课程促规范,以活动促落实,将低碳健康生活观、节约惜食观、科学价值观、人文发展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化、常态化。
总之,校长应该在学校管理中植入“生态”理念,端正价值导向。通过打造优美环境、丰富文化内涵、优化课程建设、实施课程教育、进行教研教改,培养意识观念、促成和谐关系来为师生发展创造最佳条件、最优环境,以保持学校“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挥最佳育人效能。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曹鹤舰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2
2.《教育生态与生态教育》张军凤 ,天津教育,2018,第3期
3.《试论生态视域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网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