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来宾市武宣县实验小学 545900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课堂知识,引发学生创造都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明确性、启发性、思考性、逻辑性、多样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目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根据我多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就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谈谈几点做法。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只要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 + 后,老师提问:“ 与 ,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学生答:“都是真分数。”还有学生答:“分子都是1”等。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老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的算理。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个认识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面积。那怎样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可不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呢?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所学知识中。
三、课堂提问要富有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所学的新知。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或16分,剪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提问:1.若把这个圆平均32份、64份……这样拼出的图形怎么样?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3.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
长方形的面积 二 长x宽
圆的面积 二 圆周长的一半x半径
二 圆周率x半径的平方
在规律的探究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必须将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巧妙的串联,不断的转化,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例如在讲授圆锥体积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促进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究。教师可以先提出下以下问题:圆柱体、正方体以及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是否圆锥的体积也能够通过底面积乘高来求的呢?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底面积大小和高相等的模型,来思考两者体积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圆柱体积的求得方法,即所占的几分之几?这样就使学生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不断的猜想,启发和讨论使学生对公式的求得方法和由来全面了解和掌握。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具有多样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和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拓展,因此他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十分有益。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的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实施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芳林 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7)
2 姜娣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