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调研与设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调研与设计分析

蒋宇欣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呼声渐高,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现状,并对上海市四所高校的学生活动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在实际使用当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中心,文化建筑,空间设计


【引言】

大学生活动中心不同于校园建筑中其他建筑,是学生们进行学习、活动以及产生灵感的场所,是现代大学人流最集中的空间之一。高校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大学生活动中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校园氛围营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匮乏,其建设难免走入片面追求形式与数量的误区,带来设计与实际使用上的差异。因此,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来激活校园公共空间、促进学生休闲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西方大学校园中,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是校园中一种很普遍的建筑类型。美国学生中心协会对学生中心的定义是:“学校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社会中心”、“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以及“校园论坛”。它促使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交往、结社、组织生活活动和学术交流,促进学生们的自我教育。许多大学中,学生中心与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及礼堂等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校园中心区。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慢。为适应师生逐渐增长的对集体活动的需求,不少大学改建了食堂、礼堂作为活动中心,有的大学则在校园内见缝插针地建设了活动中心。但多数大学还只是分散设置了相当于学生活动中心部分内容的学生活动用房。与校园的其他建筑类型相比,尽管“学生活动中心”的名称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相关规划和建筑理论的发展却比较滞后。

2指标差异

国外由于将学生活动中心与生活服务融合,而不是单纯的文艺与文化活动,他们的面积定额指标普遍偏大。美国全国学联编写的《多功能学生中心设施规划》和英国出版的《简易建筑类型手册》共同建议以6000人规模的学校为典型,建议学生中心使用面积为6500m2,折合建筑面积约10000 m2,人均1.67 m2

国内则比较缺乏准确的相关依据,目前指导我国高校规划建设的统一标准是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1992年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指标中没有将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单独的建筑类型列出,而是将学生活动用房列入生活福利用房中。在学校规模为5000 人时,参考指标为0.18m2/人。但显然,这样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高校需求。


3.国内大学生活动中心实例调研

国内通常将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分为办公用房、活动用房、观演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四类。其中办公用房主要为学生组织办公室以及学生工作指导机构;活动用房多为社团活动用房、文艺活动排练用房、娱乐活动用房等;观演用房为多功能厅、报告厅等大型活动空间;生活服务用房一般在底层设置商店、银行等方便学生日常生活。

在实际调研案例中,大多数大学生活动中心只具备其中的一至两种功能。如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该校区于上海市五角场,为同济大学的老校区与主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经纬楼处于校区西部,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由连廊相连。西边的学生事务中心主要为办公功能,高四层,有团委学生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助学服务中心等办公用房;东边为活动中心,高三层,有活动室、报告厅以及爱心屋等活动用房。在现状中,西面学生事务中心正常使用,东面活动中心则被锁住荒废,中心连廊的灰空间成为了学生接收快递的地点。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作为同济大学的新校区,建成于2005年,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校区内却并未规划独立的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仅有的学生活动用房分散在几个教学楼之内,例如主教学楼中间的“仰望星空”连廊作羽毛球场馆使用,西楼的通高大厅、其他教学楼内的部分用房作健身房、活动室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内同样没有学生活动中心,只有独立的教职工活动中心,现有功能为教职工餐厅及商店,属于生活服务类用房。

复旦大学则有叶耀珍学生活动中心,位于校门旁,人流量较大。活动中心同样分为两部分,由二层连廊相连。左侧圆形建筑高二层,一层为大学生教育超市和网吧,二层为多功能厅,但亦荒废许久,并无实际使用;右侧为6层高办公建筑,包含职业教育服务中心、团委办公室、创业中心、志愿服务中心等办公用房。

以上海4所高校为例,国内各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主要为活动用房与办公用房两种建筑功能,且在实际使用中多以学生组织的办公功能为主,真正供多数学生活动、休闲、娱乐、观演的空间十分缺乏,同时在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之初就缺乏对上述建筑功能空间的考虑。

4.空间设计

大学生活动中心不仅仅是一座物质类的建筑产品,也是一处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意识、对课堂教育进行有益补充的场所。但在实际调研中,国内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仍单一片面,无法起到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作用。

对此,笔者对于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交往空间的多样性,应当多层次、重交互、具有灵活性。

外部交往空间主要有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用地。一方面要确定室外空间有大有小,大小不一,而不能是匀质大小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各个层级空间发挥不同的空间作用,比如大的广场具有开放性、公众参与性;而小的广场具有私密性、安全性等。室外公共场所相互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过渡、交互空间,应避免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从而创造学生自由活动的互动气氛。室外公共空间并非单一功能的空间,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前广场,本为人流疏散而设计,但同样也可作为社团展览场所、信息交流场所、销售宣传市场。因此在设计时,要给予这些场所更多的可变性与灵活性。

2)重视人体的尺度感与领域归属感

许多空间设计在实施后,往往事与愿违,原本设计为中心集聚地的地方并不能吸引多数人的逗留,而在边角地带却集聚着更多的人。交往空间的设计更应注重对行为心理的深入分析,主要空间与周围建筑功能的关系,并注意花坛的高度、树木花草的季节搭配、不同场所的开敞性或封闭性设计。在建筑室内环境的营造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将建筑与自然结合,通过设计将绿化引入室内,提供充满生机的、令人愉快的视觉效果和健康的环境。

5.结束语

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大学的第二课堂,单一的社团活动或办公功能已难以满足学生们多元化活动的需要。其作为学生休闲教育的载体,不仅应当向着功能完整、复合化设计的方向发展,也需要以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活动功能完整性以及活动场所的丰富性。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应创造更多的“模糊空间”以容纳不同行为活动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学生使用的舒适度,使之能够真正充分的发挥其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当代高校教学区的交往空间研究[D]. 齐靖.湖南大学 2004

[2]交往与空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丹麦)扬·盖尔(JanGehl)著, 2002

[3]大学校园课外交往空间研究[D].向泽涛.昆明理工大学 2007

[4]浅议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以安徽大学“适之楼”为例[J].潘朝辉.华中建筑. 2012(08)


作者简介:蒋宇欣(1994-),女,苗族,湖北恩施,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蒋宇欣 18062592096湖北省武汉市光谷金融港B9栋 (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