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县长梁乡寄宿制学校 河北 张家口 076550
摘要:人文素养作为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本身对自身关怀的一种精神,是人们对社会精神现象的一种高度重视,更是对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塑造及肯定。在小学的学习阶段中,人文素养是学生形成的初始阶段。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做好正确的引导性的工作,让学生通过自身内心的感受,来实现净化心灵的目的,以此达到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及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人文素养的含义
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二字的书籍是《易经》,《易经》中说道“文明以止,人文也”,在这句话里“人文”指的是当时社会的礼乐典章制度以及其对社会个体行为的规范教化作用。后来的北宋思想家程颐将“人文”视为人之道,认为它具有教育作用。由此可见,人文其实最原始的意义是关乎道德教育的内容。而在现代语境中,“人文”通常会被理解为人类所有文化知识中的优秀部分、科学部分以及核心部分,即进步的人文科学知识。事实上,这种对“人文”的理解还包含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即强调“人文”作为一种优秀、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内容及其规划对人的教化功能。
那么,何谓素养?素养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既指人们的涵养、气质,又指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综合“人文”与“素养”,就可以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它主要是指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吸收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以及接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状态和内在涵养、气质。而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新课改标准已经将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专业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吸收人文科学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1积极拓展资源,培养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这些历经沉淀的名家名篇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以用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诗文的朗诵,尤其是古诗文的朗诵,能够给小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包含着哲学精神,属于历朝历代文化变迁中的精华。优美的韵律与节奏,加上精美的词句,都给人很深的美感。比如,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就要让学生理解到,失败和挫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失望或绝望,同样也给了人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学习这篇诗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扩展资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要对课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简化,尽量给学生相对比较基础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2.2开展延伸阅读,提升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小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开始实施延伸性语文阅读,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延伸性语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谓延伸性阅读,主要是指让学生在研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阅读基础知识和理解文本的手段,然后以此为基础阅读其他相关作品。例如:当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讲解完小学语文教材中《少年闰土》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应当教会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其他相关文章,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对比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在样貌上,闰土由原来“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的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眼睛“肿得通红”、脸色“灰黄”并“刻着许多皱纹”的“石像”。在性格上,由原来活泼刚健、聪明热情、见多识广、讲起农村见闻来滔滔不绝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虽是勤劳质朴,却生活困苦、麻木迟钝、愚昧落后的“木偶人”。通过延伸阅读,让学生理解闰土之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换言之少年闰土的变化是时代、国家变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学生掌握了其中一篇文章的阅读学习方法,就能独立地去有效阅读其他的文章。总之,延伸性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和掌握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有效挖掘文章中的人文营养,从而来滋养自身的精神素养。
2.3辨析丑类形象,培育人文精神
一是哲学价值。辨析、感悟丑类形象,会让人获得一种理智上的兴奋与满足,让人拥有分辨美丑的良方。《守株待兔》中不劳而获,愚昧无知的守兔人,隐含要全面地看问题。这类形象的出现,使学生们在对现实的关照和历史的反思中获得哲理上的领悟。同时也会在理性上增强对美丑的辩证理解,丑的不一定让人厌恶,美的不一定让人喜欢。如“丑小鸭”生下来相貌较丑,别的小鸭都欺侮、嘲笑,但是几经磨难,最终一跃成为美丽动人的白天鹅。二是娱乐价值。一般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中的丑类形象都具有愉悦身心的功效。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行骗和被骗走肉的“狐狸”和“乌鸦”,拔苗助长的“农夫”等,这些丑类形象处在一种滑稽和荒唐的情势中,学生有痛恨,有讥笑,有鄙弃,尽情地在充满喜剧色彩的氛围中获得夹杂酸辣味的愉悦感。三是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不仅只限于正面形,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反面人物也能给读以美感。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丑,说明我们的生活美丑并存,人生应该挑战丑类,超越丑类,努力去追求美,高尔基说:“艺术描绘庸俗和粗野的东西,为的是嘲笑和消灭这些东西。”作品中会塑造一些丰富的丑类形象旨在让学生能辨清美丑,从而更好地珍惜美。《将相和》的廉颇尽管小肚鸡肠,争权争宠,但最终在蔺相如博大心胸的感召下醒悟,做出负荆请罪的不凡举动。在评析廉颇过程中,可以让人体验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令人心胸舒畅的快感。这就是美的力量。
2.4创新多样方式,感受人文魅力
在活动中渗透,把渗透人文精神放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类型主要有:一是游戏型。渗透在游戏中,在游戏中渗透通过游戏中所表现出的表情、形态、动作、行为,做出对他人事物的认知、思维、情感、体验、感悟的评价。二是表演型。这种形式的渗透和各种形式的表演。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本剧比赛、根据课文内容表现、模拟文艺表演。这样的多种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的能力。三是竞赛型。这种比赛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团结意识。如在识字教学中,有的难记字得,让学生猜字谜,在一次学生提出“戴”字很难记,我就编了:“十一个老人共种一田,一个老人背了一把锄头,突然间跌了一个跟头,‘哎哟’一声惨叫。”学生连忙答道:“是‘戴’字。”这样的渗透让学生既学得开心,也记得牢固。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牢各类汉字,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类的情境,情趣并茂,尽量营造各种人文气息浓郁生动的课堂。四是实践性。这样形式的渗透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为母亲梳一次头,为母亲烧菜、洗碗,让她好好休息一天……然后作文一篇。这些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和想象的能力。五是知识讲座活动型。我国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语文教师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请一些学生家长、其他学科的老师等来为大家讲述游览过的地方,也可以讲述下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直接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处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启蒙阶段,对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智力、情感以及德行等方面的和谐,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分析[J].王恩翠.新课程.2021(43)
[2]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J].汤颖,董玉莲.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