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通渭县支行, 甘肃定西 743300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衍生出更广泛的金融需求,金融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通渭为例,探析了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瓶颈与金融纾解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金融 纾解路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加速器作用,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以欠发达的甘肃省通渭为典型样本作了实地调查,探析了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瓶颈与金融纾解路径。
一、瓶颈成因
区域发展的激烈竞争性。2021年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了 111.47亿元和 96.95 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7.75%和9.16%。支持该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61.63 亿元,增长 8.1%;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增长 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26.7 元和 8850.4元,分别增长 7.5%和 11%。在定西7 县(区)综合排名第 3 位,竞争力的大幅提升表明我县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也为金融工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农业传统特质尚未根本改变,规避风险能力有限,工业短腿问题突出,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道路、水利、信息等瓶颈制约还没有完全破解。三是教育、健康、养老、就业等民生领域短板还比较明显,总量、质量、结构、布局等问题相互交织,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少差距。
产业结构支撑的长远弱势性。该县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欠优、增速缓慢,苹果、养殖业等农业优势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综合效益不高,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带动作用不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足。
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制约性。该县中小微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经营压力增大、经营成本上升和营销勉强,担保无力,融资、融商、融智和留人等突出难题,负债前行,举步维艰。
乡村振兴的上述瓶颈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一是贷款增长动力不足。在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做好“六稳”“六保”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支持信贷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成效不够明显,新型业态对贷款增长支撑力度有限,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二是金融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贷款抵押担保和风险补偿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三是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延期还本付息等特殊政策的实施,延缓了部分不良贷款的暴露,全县金融风险总体平稳,农合机构不良贷款总体呈快速上升态势。
纾解路径
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
1.加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加大对我县促进金融业发展扶持激励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政策服务能力,认真执行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央行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力度。特别是农合机构要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支农导向作用,继续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放、续贷工作,助力农户发展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2.加大贷款有效投入总量。各金融机构要建立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细化量化乡村振兴贷款投向,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产品,加大乡村振兴金融资源投入总量。持续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做精做优金银花等产业,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推动乡村绿色信贷产品和业务的发展,抓建一批文化小镇、商贸小镇、红色小镇等特色小镇,梯次推进,带动乡村面貌蝶变。
(二)持续提升基础金融服务
1.改进支付服务,不断推动普惠支付建设。 围绕“老年人、低学历、低收入、退休人员和农村居民”等特殊人群支付领域数字鸿沟问题,积极推广新型现代支付工具,进一步打造乡村电子银行“户户通”,逐步实现从“临柜”到“离柜”,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实现乡村群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即可办理金融业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2.提升信用体系建设效能。深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立互联共享的农村信用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金融机构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村信用创建活动,以信用村、信用乡镇整体授信业务为抓手,为金融扶持“三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展,提供有效信用保障与信息基础。深化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征信+”信用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建档和评级结果的运用,实行差别化金融服务优惠措施,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授信全覆盖。
3.提升金融知识普及效能。推动乡镇(社区)、行政村和校园金融基础教育常态化,拓展金融宣传新阵地,延伸乡村金融普法宣传教育触角。深入开展“普惠金融送法维权进乡入村、进学校、进企业”普惠金融知识宣传,丰富金融宣传内容、形式,提高宣传频度、广度,真正使农村居民群体对金融知识“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提升农村地区金融素质知晓应用效能。
4.提升保险综合服务效能。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鼓励保险机构向乡村两级延伸服务网点,推进保险人员、产品、服务“三下乡”,实现服务网点对乡镇、保险服务对农户的全覆盖。支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支持覆盖直接物化成本,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支持创新推广“保险+期货+银行”等各类涉农保险,大力推广村镇农民家庭财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缓解农民因病(返)贫、因灾致(返)贫问题。
5.持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加快针对三农、抗疫复工复产与就业创业、小微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积极推广“小微快贷”、“云税贷”、“惠农 e 贷”、 “乡村振兴贷”等便利化业务,满足乡村振兴领域中各类不同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完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运作机制,在信贷支农方式、 管理服务上不断创新突破。积极推动实施林权收储担保,有效解决林业资源“流转难、融资难、处置难”问题,满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
6.持续注重金融支持效果。 确保全县乡村振兴贷款占各项贷款的 85%以上,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点成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引擎。持续注重乡村振兴贷款质量,各金融机构要确保乡村振兴贷款应投尽投,切实让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的耗时更少、距离更短、成本更低。县政府要充分运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和配套工程政策服务,为为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缓释风险,提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