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预处理线的方案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3

薄板预处理线的方案设计

郑泽洪 林小飞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1462

摘 要:钢材预处理是复杂的船舶制造工程的第一道工序。钢材在下料加工前进行表面抛丸除锈,并涂上一层保护底漆,可以提高金属构件的抗腐蚀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优化钢材表面状态,有利于钢材零件制造过程的生产管理。此外,由于加工前钢材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提高清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钢材预处理线是船舶制造企业的核心加工设备之一。

钢材预处理线主要由上料辊道、下料辊道、辊道输送、预热室、抛丸机、自动喷漆系统、烘干室、除尘系统、漆雾过滤系统和有机废气治理系统、电控系统等所组成。按用途有钢板预处理线、型材预处理线和板材型材两用的预处理线。本文叙述的钢材预处理线,是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了克服6mm以下薄钢板预处理难题而特别设计的。

关键词:薄板预处理线、方案设计


1 概述

1.1 建设目的

根据广船国际的建设规划,新建了一条板材和型材两用的钢材预处理线,除了补充原有的钢材预处理产能不足外,还需要填补了6mm以下薄板的预处理能力的空白。

1.2 建设纲领

薄板预处理线的建设纲领,按两班制作业,每班作业时间8小时,每年工作日250天;处理材料为船用A、B、C、D、E、 AH32、AH36、DH32、DH36、EH36等级钢材;最大处理宽度为3500mm;钢板最大厚度为25mm,钢板最小厚度为4mm,单张钢板最大重量为12t;处理型钢最大高度为200 mm;钢板最大处理速度为6m/min;钢板处理能力为 20000张/年,型钢处理能力为40000根/年。


2 薄板预处理线的设计方案

2.1 薄板预处理线的主要技术参数:

项 目

单位

技术参数及要求

宽度

mm

1200~3500

长度

mm

4000~16000

厚度

mm

4~25

单张钢板最大重量

t

12

最大高度

mm

200

单条最大宽度

mm

≤600

长度

mm

4000~16000

排列宽度

mm

≤3500

每批型材最大重量

t

12

轨道输送变频调速范围

m/min

2~6.5

处理速度

板材:B级,板厚<6mm

m/min

≥4

板材:B级,板厚≥6mm

≥6

型材:B级

≥4

除锈质量等级 ISO8501–1:1988


B Sa2.5级

表面粗糙度

μm

30~75

漆膜厚度

μm

15~25

处理材质及强度范围


船用A、B、C、D、E级钢板及AH32、AH36、DH32、DH36、EH36钢

磨料


规格:ø0.8—ø1.5mm


钢丸硬度HRC:40—50


丸粒是多种直径的丸粒和钢丝丸的混合状态

能量


压缩空气耗量

m3/min

~1600

压缩空气压力范围

MPa

0.5~0.7

天然气耗量

m3/h

~155

天然气压力范围

MPa

0.07~0.09

整线

总长

m

~198

最大高度(地面以上)

mm

8700


2.2 方案计算

据船舶设计资料统计,豪华客滚船所使用的钢材,钢板平均尺寸为14m×2.6m,型钢平均长度14 m,对角线平均长度180 mm。

按建设纲领,每年需要处理钢板面积为:

20000张×14m×2.6m×2 =1456000m2

每年需要处理型钢40000根,折合面积为:

40000根×14m×0.2m×2 =224000m2

每年需要处理钢材面积合计1680000 m2

按本薄板预处理线的处理速度,年处理量为:

250×8×60 min×4 m/min×2.6m×2 =2496000m2

按设备利用率为70%计算,实际年处理量为:

2496000m2×65%=1747200m2,>1680000 m2

结论:薄板预处理线的运行速度和宽度,可满足生产的要求。

2.3 抛丸器的选择

本设计采用原装进口德国维尔贝莱特的抛丸器,按该抛丸器的技术参数,当处理B级板时, 所需抛丸量约为120 kg/m2,钢板时辊道运行速度最快为6m/min,钢板宽度为3.5m,则:

钢板除锈速度为3.5 m×2×6m/min =42 m2/min

除锈所需弹丸量为120 kg/m2×42 m2/min=5040 kg/min

弹丸利用率按90%计算,实际弹丸消耗量为:5040 kg/min÷90%=5600kg/min

抛丸室上、下两面按各布置8台抛丸器计算,每个抛丸器的抛丸量为:

5600kg/min÷16=350 kg/min

因此选用Turbine7.x-EM抛丸器,最大抛丸量为370 kg/min。16台抛丸器需要分为两组,即前后两个抛丸室,每个抛丸室上、下各装4台抛丸器。每个抛丸室有独立的丸料处理系统、除尘系统等,更有利于预处理线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工况。

2.4 丸料循环系统的计算

每个抛丸室的总抛丸量为370 kg/min×60×8= 177.6t/h,为保证丸料的正常运转,斗式提升机、螺旋输送器、丸尘分离器等,均采用Q=200 t/h。

2.5 烘干室长度的计算

烘干室温度一般在65℃左右,漆膜在烘干室要达到指干状态,大约需要2.5分钟。因此可确定烘干室的长度为:6m/min×2.5 min=15m

2.6 抛丸除尘器风量的计算

主抛丸室除尘风量计算L=a1a26281cae70f21c_html_19606068bdeb189.gif =4×1×6281cae70f21c_html_ce9f85f7352791cb.gif =679 (m3/min) 6281cae70f21c_html_abbfc453f3e4fdf6.gif

式中:L 每分钟的排风量

a1 通过式为3.5~5.0

a2去氧化皮为1.0

V为室体容积,约 80 m3

N为抛丸器总公率,45 Kw×8台

Q=60L=40740 (m3/h)

尾吹风机9-19NO6.3A 22Kw ,约4600 m3/h

尾吹风机9-19 NO6.3A 18.5Kw, 约3900 m3/h

丸尘分离器的除尘风量约3500 m3/h

除尘器总除尘风量:40740+4600+3900+3500=52740 (m3/h)

除尘器管道设计总长度约30 m,按照管道8Pa/m阻力,除尘器阻力1400pa,旋风体的阻力800pa,总阻力损失约为2440pa。

根据以上计算可得,选用80滤筒的滤筒式除尘器,除尘风量53000 m3/h。配用4-72№12C风机,风量为53978m3/h,全压为2746Pa,配用电机型号为Y280S-4,功率为75Kw。

2.7 喷漆小车的选择

根据美国固瑞克喷漆枪的技术参数,配合预处理线的宽度和生产速度,上下喷漆小车各安装2把固瑞克206513喷漆枪,配用XHD821喷嘴。喷嘴高度400mm,雾幅宽度400mm, 喷漆小车行程5000mm,漆膜幅宽约600mm。

喷漆方式“喷1停1”,则每分钟小车应覆盖面积3.5×6=21(m2);

每分钟小车往返次数21÷(0.6×3.5)×2=20(次/分)

则小车线速度为:20×5 m =100m

选定小车变频调速,调速范围30~120 m/min

在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不同的喷漆枪流量、不同的雾幅宽度的喷嘴、不同的小车速度和不同的喷漆方式,达到调整漆膜厚度的目的。

2.8 喷漆泵的选择

每把固瑞克206513喷漆枪,配用XHD821喷嘴,油漆的流量2.15L/min。每次4把枪喷漆同时工作时,油漆的流量2.15×4=8.6( L/min)。

考虑其他综合因素,故选择漆泵型号为:XM50 (流量11.4 L/min)。

2.9 漆雾处理排风量的计算

喷漆室的体积约37m3,每分钟换气次数约5次,风量Q1=37×5×60=11100 (m3/h)

烘干室的体积132m3,每分钟换气次数约1.5次,风量Q2=132×1.5×60=11880( m3/h)

漆雾处理排风量Q= Q1+Q2=11100+11880=22980(m

3/h)

2.10 有机废气处理装置的改进

在此之前,广船国际所有钢材预处理线的有机废气处理装置,都使用活性炭吸附和催化燃烧的处理工艺。由于本预处理线生产速度比较快,同时使用的喷枪数量也较多,产生的有机废气浓度比较高,瞬间可超过2500mg/ m3。有机废气浓度越高,使用吸附工艺的可靠性越低,因此,本装置选用RTO处理工艺。RTO处理风量为25000 m3/h。

2.11 除尘工艺的改进

滤筒除尘器在清理行业使用非常普遍,但是有成本高的缺点。2011年在中山公司钢材预处理线上,我们首创地在滤筒除尘器前端串联了一套旋风除尘器,经过多年实践验证,达到降本的目的。因此本设计继续使用这种组合,选用性能更优旋风除尘器并优化管路。

在漆雾过滤环节,为了延长RTO蓄热体的使用寿命,除了在喷漆室使用过滤棉、优化了气流组织外,在RTO前端使用了两级滤筒除尘器,增加了两级过滤,过滤精度为0.3μm。

3 结束语

本薄板预处理线于2019年9月底验收合格,同年10月交付使用。根据生产部门的统计,2021年全年度预处理钢板、型钢合计2012928 m2,超过了项目的建设纲领,但仍未达到最大的产能,仍然有比较大的产能储备。

结论:本薄板预处理线的设计是合理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祝燮权 《实用五金手册》 第六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3月

[2] 蔡春源 《机械零件设计手册》 第二版 东北工学院 1979年12月

[3] 闻邦椿 《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年 12月

[4] 王纯 《除尘工程与系统设计及设备改造应用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年 3月

[5] 李洋 《现代涂装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