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动力、学习行为、素质分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关注学习动力、学习行为、素质分化

肖泓

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曹市镇庆丰中学 湖北 洪湖 433203

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须要评价学生素质,与家长交流,与科任教师沟通。更要分析学生的行为,探明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便于家长配合教育学生,让科任教师有据选择优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略。

学习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即学习动力,若来源于家长、老师的授意,可能带有强制性。学生迫于压力学习,唯命是从,这种学习的动力非源于自身,随着学生耐受力的不持久性,其作用会逐渐消退,甚至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排斥心理,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面对教师和家长就恐惧。学生中的一部分在低年龄阶段,特别是女生学习勤奋成绩显著,但“不听话”的学生学习被动,不懂而不究不问,分化为“问题生”。学习内动力作用引发不同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发展就出现了分化。

关注学习动力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不要轻易贬低孩子,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这就是欣赏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课堂上表扬的多,训话的少,对违纪的学生宽容的多处罚的少对成绩差的学生鼓励的话多责备的话少。许多老师其实也是好心,是恨铁不成钢,对学生不满意也是自然的这里也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听话,守纪,循规蹈矩等才是好孩子,其实童心未泯,好奇,好动,贪玩,才像是一个真正的小孩,教师的职责只是将活泼乱跳,无拘无束的小马驹,套上一个思想和学习的小龙套,让他们逐渐长大,逐渐成熟,强壮,成为一匹能独立识途良好的马。

学生学习的心理期望如果来源于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偏见就具备单一性。考高分成了众生唯一的学习目标。学生求达标追名次的期望强烈,听、说、考、练勤奋刻苦。学生先天感知能力加勤奋刻苦便可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步入优势群体的学生语言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呈强势,其他诸多方面的素质发展可能被扼制。学生学习受考题的制约、依赖教师的指导、按图索骥按部就班。随着一次次检测排名,部分学生挤不进前列,尤其刻苦努力小有进步却得不到肯定和鼓励的学生自尊心受损因而迷失学习方向,对知识的诚挚兴趣大减,学习内动力作用消减、有的学生甚至弃而不学。残酷的竟争加速了学生素质的分化,教育教学培养出低能偏才。

学生学习的心理期望如果是渴望追求真理、为了满足好奇、源于自身,就具备自然性、多向性。人的探究目标有丰富的多样性。人有天赋的好奇心,学生 (喜吹上实验课)探究自然乐此不疲,更有杰出者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这种渴求欲能调动人多种感知机能的作用形成合力,能持久、易强化。形成了这样的学习动力,学生不仅能勤奋刻苦更能探究钻研,改被动的‘受’为主动的‘接’,学的主动,学生在探究中交流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播种、收获的快乐,会强化学习内动力。学习行为由单一感知变为多器官同步活动,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思维更深刻,学习状态更活跃,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能抑制疲劳,生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坚韧毅力,学习的动力不断得到强化,行为方式逐渐丰富完善,学习效率倍增。优者更优,次者跟进。如果教育者关注这种动力见效慢的特点,适时给学生展示学习和多方面素质发展成果,他们的学习行为方式更丰富更完善。素质分化会趋向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为了改变学生相关学习行为就要改变学生心中的师生关系,真心去做学生知心朋友。目前多数农村中小学生属留守学生,他们与爷爷奶奶存在代沟,自然就缺乏亲情呵护,生活单调枯燥,在学习中生活中有烦恼要倾诉却不能,于是盲目上网,学会抽烟、盲从时尚烫发染发,从一些不太健康的活动中寻找解脱,寻求所谓的快乐和刺激。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班主任若能洞察学生的行为,心理变化,走进学生的心里,视学生是自己的孩子,关怀学生,疼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更多的亲情,无私的关爱,相信在和谐的校园里,倍感温暖的孩子、学生们会“玩得痛快、学得踏实,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做出正确理性学习行为,朝着更高的目标击鼓进军。

关注学生学习行为,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宽容是春风,它可以使人感到温馨和鼓舞;宽容是火种,它可以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和理想;宽容是天使,它可以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宽容是一种教育机智,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训责能把孩子“管”规规矩矩,“理”得服服贴贴,但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把孩子推到对立面,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而宽容却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犯了错误,大多数孩子都会悔之莫及,希望得到原谅,这时我们对他施以宽容,无异于当孩子犯了错误又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我们更要宽容他们,相信他。雪中送炭,填补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空白,强化其改过图新的欲望。而过于宽容则无异于放纵、放任自流,必定后患无穷。所以我们要把握宽严的尺度,寻找最佳时机。对孩子重责其过,宽容其人。让孩子在明白错在哪里的同时保持孩子的自尊心。使其拥有改正错误的信心,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良知和自省力。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给她们一微笑,给她一点鼓励,是让他知道,教师赞许她是期待她的成功。这是一种心的呵护,也正是这种呵护,帮他们找回了自我,树立了信心,激发内动力,为他们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成长氛围。

基础教育阶段:七年级学生少有不爱读书的,但完成任务似乎多,主动探究学习少。八年级学生较多不愿学非考学科,文化成绩分化明显。九年级少数学生到第二学期厌学情绪强烈。现象表明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不适当的教育,就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不同学习动力的转化受到阻碍,良好的动力得不到强化,学生学习品质分化、素质发展不平衡。新型人才素质培养目标要求教育者适时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品质的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式,施压适量、目标适当。课程实施要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合作探究,鼓励进步和创新。培养完善的学习行为(听、看、读、写、验、练、思、用):清晰的感知,细致地观察,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深刻地思维,灵活地应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分化能够趋于达到社会对教育产品多样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