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儿童福利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研究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意义。方法:围绕福利院孤残儿童10例展开心理护理调查,实施护理的时间为2020年7月到2021年8月之间,分别对其中5例儿童实施基础心理护理,对另外5例实施优化心理护理模式,针对福利院儿童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担忧、学习或沟通焦虑的表现,采取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其心理不良指数,层次化开展心理障碍无、轻度、重度、重度进行例数统计。结果:观察组(优化护理模式)儿童心理不良指数偏低,对照组(基础心理护理)心理不良指数略高,两组评估数据均在执行护理末期开展,(P<0.05)。结论:心理护理的优化可在同等时间内更好的提供给儿童帮助,有益于儿童心理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福利院;孤残儿童
心理护理是针对福利院孤残儿童必不可少的服务,优质护理在基础的心理护理上有所强化,更能依据科学理论展开与儿童的心理对话,有助于更快的帮助儿童成长,促使儿童心理问题得到缓解[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围绕福利院孤残儿童10例展开心理护理调查,实施护理的时间为2020年7月到2021年8月之间,分别对其中5例儿童实施基础心理护理,对另外5例实施优化心理护理模式,儿童的年龄、性别、孤残原因此处不表,于本次护理调查影响较小,P>0.05.
排除条件:儿童卧床无法行动的;合并有严重脏器疾病的;有感染疾病的。
纳入条件:儿童具有基本的理解能力;始终在福利院接受护理研究期间未退出[2]。
1.2方法
基础心理护理:结合福利院环境,通过对话、拥抱、鼓励、赞扬等形式拉进与儿童的距离,初步获得儿童信赖,指导儿童行动如爬、跑、跳等,利用手势与微笑激励儿童完成动作任务,对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家庭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为儿童制定融入社会、生活自理的计划,以软环境建设(床单被褥整齐、空气清新、定期清洁、卫生护理)构建对话基础,沟通中蹲下来温和的看向儿童的眼睛,在剪头发、剪指甲、清理儿童口角分泌物等过程中穿插心理支持语言,进行动作暗示(如在儿童紧张害怕时,张开双手引导儿童拥抱家属,或用手指指向脸颊鼓励儿童微笑等),以音乐、绘画等安抚情绪,找到适合不同儿童的情绪发泄方法。
优化心理护理:首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耐心,面向儿童,针对儿童因自身残障而自卑的问题引起重视,鼓励儿童他们是折翼的天使,努力找寻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如乖巧懂事、记忆力好、行动力好等,将优点放大,采取角色转换的形式,让儿童参与管理,如让儿童组织运动活动、做小组长等,凸显他们的个体能力,在日常简单的任务分派中,提高儿童的自信心;而后为儿童制作爱心标识,贴在儿童的衣服、床头等位置,让儿童能够结合自己喜欢的卡通图案分辨自己的东西,学会认物,逐渐形成自理能力,期间可以邀请协调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儿童参与缝制,提高儿童活动成就感;针对儿童产生不良情绪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记录,找寻构成儿童不良情绪的根源问题,分析规律,进而个性化的给予指导意见,如针对面对陌生人恐慌的儿童、黑夜中睡眠质量差容易应激的儿童,分别进行心理护理,促使儿童消除肢体接触抵触、睡眠障碍问题;最后可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等,启发儿童,促使儿童能够接受残障事实,保持生活活力[3]。
1.3观察指标
采取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其心理不良指数,层次化开展心理障碍无、轻度、重度、重度进行例数统计与占比计算。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均数±标准差( 4-s)表示,配对资料t计量、计数x2检验,统计差异P判定(P<0.05or P>0.05)。
2.结果
将儿童不良心理的倾向如孤独、自责、冲动、恐怖等作为简表内容,采取打分形式进行统计后,汇总心理障碍的数值,其中BPRS0分的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1~3分的观察组3例,对照组2例,4分及以上的对照组2例,护理后观察组儿童心理障碍指数偏低,详见表1.
表1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指标对比
组别 | n | 无障碍 | 轻度障碍 | 中度障碍 | 重度障碍 |
观察组 | 5 | 2 | 3 | 0 | 0 |
对照组 | 5 | 1 | 2 | 2 | 0 |
X2 | - | 2.512 | 2.485 | 2.635 | 2.485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福利院孤残儿童不约而同的存在心理障碍,无论是焦虑焦躁还是应激恐怖,无论是孤独冲动还是自责自卑,他们的心理存在严重的创伤,需要以外力抚慰,且心理护理是持续的、衔接的,逐步让儿童产生安全感、尊严感,进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能够沐浴阳光接受世界的参差。
本调查中,强化了心理护理形式,提供给儿童个性化的引导,对儿童情绪变化规律进行摸索后,儿童的心理负性指数有所降低。该数据指引着福利院工作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心理关怀应逐步深入,走进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帮助儿童探查内心之中潜在的不安元素,将儿童内心引领到安全的领域,促使心理护理机制下,儿童愈发开朗、愉悦。
福利院为孤残儿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基于这一机构优势,在心理护理中,应关注儿童的喜好、性格、特点,围绕不同孤残儿童的心理素质,展开对应的情绪、认知干预,应先构建良好的情感基础,让儿童与护理人员彼此信赖,继而结合对儿童的了解、深入调查、对话分析,摸索疏通儿童心理阻碍的可能性,强化心理护理服务,从孤独、自责等多个层面展开护理工作,让儿童感到温暖,自卑感转化为自信心,胆怯转化为勇敢,抑郁转化为轻松,优质护理既能够保障孤残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又有助于促使福利院的心理护理价值得以体现[4]。
参考文献:
[1]李雪梅. 心理护理在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 19(8):2.
[2]钟汇, 陈银英. 术前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应用于儿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评价[J]. 当代临床医刊, 2021, 34(3):2.
[3]孙娜. 加强心理护理在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健康养生, 2019.
[4]于宏. 心理护理在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