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二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目的:在肿瘤介入术后疼痛中探讨个性疼痛护理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研究开展的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该阶段对研究样本进行明确,主要来源于在我院接受肿瘤介入治疗的患者,选取典型代表70例进行具体分析,采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编号,并使用软件分组。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35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另外35例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个性化疼痛模式视为研究组。对两组护理期间的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行两组护理后疼痛评分(VAS)比较,较高的小组为参照组,其优势低于研究组(P<0.05);进行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较高的小组为研究组,其优势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介入术后疼痛中,采用个性化疼痛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可加大推广力度,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关键词:肿瘤介入;术后疼痛;个性化疼痛护理;效果
引言:为了进一步分析个性化疼痛护理在肿瘤介入术后的应用,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接受该方法护理,另一部分接受常规护理,将不同护理方法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结果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院接受肿瘤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将其纳入本研究,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共收集70例,依据计算机分组软件完成小组划分,建立研究小组,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即研究组使用个性化疼痛护理模式,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依据计算机排序即分组软件讲患者平均分配至上述两组,分别获取35例。所有患者的最小年龄跨度和最大年龄跨度为52岁-88岁,平均年龄为(68.91±4.72)岁;相关资料统计后比较差异不够明显,说明可作为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并突出(P>0.05)。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护理期间所使用的方法为常规护理,既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观察,嘱咐患者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同时依据医嘱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指导。
研究组患者术后护理疼痛护理期间所使用的方法为个性化疼痛护理,具体护理错措施如下:(1)对基础护理进行加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对患者的用药进行合理地控制,定时为患者进行药液补充,并做好相关护理。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饮食方案调整。加强健康宣教,依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配合要点,并让患者充分的认知到术后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各项体征,采取并发症预防措施。(2)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了解有限,大部分患者对术后康复存在一定的怀疑态度,且临床配合度较差,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要抱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与患者沟通,在此期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了解患者的疼痛性质,以此为基础对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并告知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提高患者的认知。此外护理人员还要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3)健康指导。在护理期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告知患者接受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让患者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4)物理镇痛。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相应的物理镇痛方法,若患者疼痛较强,则在镇痛过程中选择非阿片类药物;若患者的疼痛较为严重,则采用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5)放松疗法。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其喜欢的书籍和杂志,并为患者播放音频,以此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疼痛。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定的指导,使其深呼吸达到机体放松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缓解疼痛。
观察指标
(1)对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完成,总分10分,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2)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的并发症为皮肤感染、压疮、呼吸道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记录发生例数并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发生率进行两组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标识、(±)标识分别是本研究过程中相关资料的主要表现方法,前者代表研究中的计数资料,后者表示研究中的计量资料,两种资料的检验方法不同,分别为t检验、X2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则需要采用(P<0.05)表示,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患者疼痛等级低。见表1。
表 1 不同方法护理后比较2组疼痛评分(x±s,分)
组别 | 例数 | VAS |
研究组 | 35 | 2.38±1.28 |
参照组 | 35 | 3.75±1.61 |
t | | 11.876 |
P值 | | <0.05 |
2.2两组接受护理后比较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总满意人数和满意度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2 不同方法护理后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度(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研究组 | 35 | 20 | 12 | 3 | 32(91.43%) |
参照组 | 35 | 12 | 13 | 10 | 25(71.43%) |
X2 | | | | | 5.197 |
P值 | | | | | <0.05 |
3 讨论
肿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的一种,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临床中需要依据循证医学治疗的原则,对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手段,要保证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1]。目前临床中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常采用肿瘤介入术,在手术期间对抗癌药物的需求量较大,应用后对于血液循环有良好的中断作用,从而实现肿瘤细胞控制的目的,避免肿瘤组织的持续扩大。在患者接受肿瘤治疗后,具有较高的疼痛发生率,在疼痛长期影响下,患者会产生较大的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2]。当前,我国对于疼痛的管理相对不足,且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内的难度较高,因此常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进行疼痛管理。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术后疼痛中采用科学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疼痛管理效果,且利于疼痛的缓解,对患者恢复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3]。本研究应用个性化疼痛护理进行研究组的护理,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且优于参照组(P<0.05)。
使用个性化疼痛护理模式进行肿瘤介入术后疼痛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娜. 探讨肿瘤患者介入术后加强个性化疼痛护理的价值与意义[J]. 名医,2019(03):229.
[2]李颖贤,吴钿. 个性化疼痛护理在肿瘤介入术后疼痛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8):139+141.
[3]王姿涵. 肝癌介入术后病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20,18(28):3774-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