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研究

王敏山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省 新泰市 271219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治疗方法能帮助主治医生获得更好地手术视野,提升手术效果,其中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切除消化道息肉更彻底,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

引言

临床诊断消化道息肉,主要采用内镜方法,通过内置设备观察消化道息肉生长情况,为息肉切除手术提供准确清晰的视野。目前,关于消化内镜下的手术切除方法主要分为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切术等,在手术切除效果、治疗效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消化道息肉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胃肠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排除标准:免疫、凝血功能异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伴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5~59岁,平均(41.12±2.06)岁;息肉形态:广基息肉13例,扁平息肉11例,有蒂息肉21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5~60岁,平均(41.20±2.11)岁;息肉形态:广基息肉15例,扁平小息肉9例,有蒂息肉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设备信息:黏膜切除术专用圈套器,胃肠镜,氩气刀,NM-200U注射针,透明黏膜吸套,钛夹,息肉勒除器。参数信息:切除功率(45±15)W,单级脉冲电切模式,凝固功率。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①使用消化内镜确定病灶;②将套圈器套入到突出的病灶外(3.5±1.5)cm处;③使用高频电切法切下消化道息肉患者病灶;④如果病灶切除较为困难,可辅助使用透明黏膜吸套辅助手术开展。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①使用消化内镜确定病灶;②开始进行黏膜下注射;③距离病灶(1.5±0.5)mm处使用内镜注射针注射肾上腺素,使息肉病灶更加凸显,直至息肉与固有肌层分离则停止;④使用息肉勒除器套入到息肉病灶;⑤手术人员挑起圈套器,检查是否存在带入肠壁黏膜问题;⑥手术人员切除病灶;⑦手术中需要注意,如果病灶处较大(>2cm),手术人员可通过多次套圈的方式将病灶切除,确保手术切除无残留。术后消化道息肉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并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常规治疗。所有参与消化内镜治疗研究的患者术后都要严格按照术后饮食管理要求进食,并要在手术后3个月检查复发情况。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便时间。(2)比较两组术中一次性切除成功率。(3)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复发率。(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28350fedb3a2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比较(x—±s)

628350fedb3a2_html_d59c92807db13df8.png

2.2两组术中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和术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和术后复发率比较[n(%)]

628350fedb3a2_html_2e85923c46640b10.png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628350fedb3a2_html_be8867906a8ae6e7.png

3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指生长于消化系统的赘生物,主要在消化系统组织表面,属于良性肿瘤。临床研究中,根据消化道息肉生长位置,可将其分为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息肉等。消化内镜下的手术切除方法主要包括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等,前者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止血效果好,对于蒂息肉患者,给予了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该术式属于非接触式手术,可有效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除此之外,高频电凝下实施圈套切除术,套圈器不需要更换,只需要通过控制电疗设备,即可控制套圈器的收缩速度,因此可有效防止因电凝不足而导致的出血。而对于无蒂且不规则息肉的患者,热活检钳电凝术还可通过对电场以及气流进行控制,进而有效控制电力穿透力度,以达到防止发生胃穿孔的目的。而黏膜切除术主要是在高频电切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术式,在手术中通过黏膜注射将息肉组织与黏膜层分离,在此基础上开展高频电切手术,切除更加精准、可靠,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但同时手术操作也更加复杂,手术难度加大。医护人员先根据每个患者的息肉的实际形态以及大小进行了仔细观察,之后根据观察结果拟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内镜手术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治疗方法能帮助主治医生更好地获得手术视野,提升手术效果,其中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切除消化道息肉更彻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杰,刘国正,陈洁玲,李廷振.胃肠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电凝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28(07):572-575.

[2]汪英.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观察[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02):69.

[3]汪友法.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106-107.

[4]熊凤雏,吴娜,龙洁儿.探究消化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切除术的护理配合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3):262+264.

[5]杨宇梅.浅谈消化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7):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