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元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9
/ 3

基于双元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赵添婷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 318000

摘要:基于双元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双元制教育体系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构建双元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在分析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的基础上,疏理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基于双元制体系下,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效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双元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本质上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模式。因此,发挥高职教育的育人价值,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设迫切需要改变以往强调理论性和普遍性,但缺乏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的现象。相反,它应该转向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注重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和总结问题、持续学习的能力[1-2]

众所周知,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实践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国内不少高校引入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以期改善以往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但由于社会观念、文化环境、制度条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被引入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因此,加快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造,逐步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十分迫切且有意义的事情。其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是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手段体现,因此立足实际,有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既是构建“双元制”教育体系本土化的重要一环,也能够有效改善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

  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指的是企业培养和学校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其一元是培训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3]。“双元制”的教学体系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所形成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享”的体系。其核心是借鉴和整合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的一体化体系。

“双元制”教学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就业的需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课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把高职院校办成一个能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4]。第二,根据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变化,不断适应新技术企业岗位工作的新要求。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的需要,确定专业群体(专业、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以及课堂教学,从而推动教育内容与标准的融合,为高职学生营造相对真实的实训环境,将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第三,将现代企业文化6s管理融入高职课程文化。通过职业教育特色技术技能课堂、实训基地与学校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环境,打造职业教育与企业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文化,借鉴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行业规范和经营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德智体美劳的新发展。

  1.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料匮乏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再按照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上课,而是按照理实一体化项目来重组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根据实际项目融入不同科目的知识。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训操作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传统的课程通常以理论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这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教学资料已不适用。此外,现在也有一些理实一体化教材和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围绕一门科目展开的,和双元制中要求的突破不同科目不同。因此,目前与之匹配的工作页、教材、教学标准等等课程资料都十分匮乏。由于缺少这类“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料的指导与约束,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随意性上课、课堂目的性不明确、教学效果欠佳等不良现象。

2.理实一体化教室硬件设备不足

在双元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实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展开的逻辑主线,理论知识内含于实践过程中并始终服务于实践,这就意味着实训内容的课时将大大增加,占总课时数的重头。而学校的实习、实训场地是有限的,这就导致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与合理利用实训教学资源存在矛盾。

此外,在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设置了独立的教室和实训室。然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后,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导致传统硬件设施不再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硬件设备不足,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想要讲解较抽象难懂的内容时,需要跑到另外的理论教室中演示,这加大了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3.教师水平不高,缺少“双师型”教师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对教师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团队的一体化,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在聘请教师时也会重点考核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德国教育部也对职业教育教师也有着具体的招聘要求,需要任教老师有师范专业的有效培训,5年以上职业实践经验以及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5]。然而,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导向模式培养的。他们理论知识基础丰富,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教学走向一体化教学需要一个教师自身水平提高的过程。如果教师水平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就要实行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理论教师讲授理论课,实践操作教师讲授实践操作课,不可能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三、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效的措施

1.基于教材开发教学资料包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料开发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至关重要,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其中,合适的项目式教材则是重中之重。理实一体化课程教材开发的基本思想是以项目或任务为教学载体,将项目或任务所需的技能知识、工艺知识以及基础知识整合成一个个项目或任务单元,使得学生们在完成一个个项目或任务的同时逐渐出锻炼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行为能力。项目既可以是典型零件的加工,也可以是典型产品或部件的装配,还可以是不同材料的工艺设计及编制方案等。

在项目化课程教材开发的时候要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选择要做到多元融入,即将行业企业标准、企业工艺规范融入教材,将典型生产案例融入教材,将先进技术融入教材,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材,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典型项目或任务继续开发课程资料包,其中应包括:标准课程、教学课件、学生工作页、多媒体视频、理实试卷、理实试题库、在线课程资源等。在开发课程或课程资料包时,都应先经过行业企业调研,由职业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双元共建。

2.建设一体化教室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

建立多功能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保障,能够为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实践交替提供场所,真正意义上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这样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功能是多样的,集操作实训,理论教学,讨论交流等于一体。根据功能要求一般可将一体化教室分为以下几个区域:理论教学区、讨论区、实践操作区。理论教学区可以配备传统的课堂设备,包括课桌、平台黑板、多媒体设施等,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场所。讨论区是学生在信息、决策、规划、评价等环节分析和讨论问题的场所。为方便师生交流,座位可安排成小组讨论的圆形。实操区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布置,配备操作设备、工具、量具放置柜等。理实一体化教室的不同区域,功能相对独立,但学做融为一体,在设计实操区时,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场景一致,有利于学生后期适应企业实践和工作。

这样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必然造价不菲,除了积极争取企业、学校和政府的经济、物资资助外,在课程安排上也要尽可能合理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课程,以提高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的利用率。

3.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把行业、职业标准,实践经验及教学方法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成。

(1)加大培训力度,学院组织教师进行实训、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培训,首先让教师理解、认同双元制教育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理论老师加强实训技能,实训老师加强理论知识。培训教师可以从企业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学院中某方面有特长的教师。除此之外,也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教师技能竞赛等。

(2)实行“双元导师”制,对于近几年新进单位的老师,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元导师制度,学校导师由校内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优秀的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与学校合作紧密的企业专家担任。在校期间,学校导师和新教师要进行课堂互听互评,学校导师也要对新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有所指导,促进新教师能快速成为上好课的老师。此外,新教师也要深入企业,定期和企业导师一起做设计、做工艺,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在培养期间,定时对新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包括课堂教学、实训技能以及深入企业程度等各方面综合评估。

(3)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方面吸引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技能大师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定期让他们来校传授企业最新的技术与技能。同时,也对企业兼职教师定期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其课堂教学能力,并鼓励这些技术人才考取教师资格证,扩大企业技术人才的辐射面。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考取专业相关技能证书,评聘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技能大师,带动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4)建立、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来起到鼓励和约束作用。比如加大培训制度,必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挤压非工作时间。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很容易引起负面情绪,或者形成消极应付培训情绪。只有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对于占用非工作日的时间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对积极参与培训,培训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予以政策上的奖励,才能促使教师们化消极为主动。此外,还可以建立和完善“双师”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教师不断自我提升,同时深入企业、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建立、完善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机制,推进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对接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

总之,基于双元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模式,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双元优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在完成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中,提高职业行为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应与本科教育区分开,这样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适用于绝大多数高职专业。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论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4):6.

[2]邱葭菲. “活力”课堂:基于"学做一体"的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4.

[3]王旭晖.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思考与探索[J]. 科技资讯, 2020, 18(4):2.

[4]江奇. 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

[5]袁艺.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D]. 淮北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双元制”模式下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机械加工基础》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2QN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