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伴随着西化、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历经了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在全球化的今天,第三代儒家学者从儒学的价值体系中发掘出了能够回应人类现代性困境的价值资源,从而发挥儒学的人文精神,开发儒学的伦理意蕴,创新儒学的理论体系,呼吁异质文明之间以“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祥和态度进行交流、对话、学习,通过文明对话共同打开人类全球化的困境。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完善发展,并在新时代彰显中国价值,打开中国声音,从思想文化层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全球化;文明对话;新儒学
中国的西化、现代化与全球化
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越来越熟悉,越来越身处其中并受其影响。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追溯到西化与现代化。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西化进程,与此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西化进而开启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全球化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很多文化精英成为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将,致使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启蒙思想强调的科学、民主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尽管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盼望西化,实际上西化的进展却很缓慢,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包括后来的胡适也把追求西化改为追求现代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真正开启了现代化进程。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并不是脱离世界而单独进行,必定是伴随着全球化、世界化同步进行的。科学技术、交通出行、商品贸易这些要素越来越成为支撑全球化的支柱,最后带来的就是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
为了在全球化过程中既能守住传统文化阵地又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五四以后的那一代儒家学者开始“援西入儒”,试图通过西方的启蒙精神实现传统儒学的重构,致力于通过“内圣”开出新的“外王”。但是由于五四运动时期,全国人民对救亡图存的愿望太过强烈,传统文化的保守派被淹没在科学、民主的浪潮中,已无发声之地。在儒学逐渐被解构的过程中,中国人与传统儒家文化也逐渐形成“断裂”,这种“断裂”在文化大革命“除四旧”中又进行了一次,两次“断裂”造成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传统儒家文化积习千年,固然有其封建迷信的糟粕夹杂其中,造成的社会现象也使当时的文化精英嗤之以鼻,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精神价值能够回应当今工具理性、实证主义无法解决的人类难题。
文明对话的意义
文明对话是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一向倡导的观点,文明对话是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的一种回应。不论是文明对话还是文明冲突,这两种观点都孕育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同质化,在强调全球化的今天,另外一个概念也同时被凸显,那就是地方化。在科学技术、交通工具、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各个地域、国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本地方有着本地方的族群、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全球化的出现并没有使这些地方性元素消失殆尽,反而更加凸显出地方性元素的重要。因为全球化通常是以商品交易打头阵,对于这些跨国企业而言,能不能做好足够的地方化是它们能不能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指标,这就体现了全球化的过程中地方化的重要性。所以,全球化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不是语言的同化、文化的同化、习惯的同化,而是一个取长补短、各取其所的过程。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地域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由于这些价值观差异、语言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的存在,所以必然会导致错综复杂的矛盾。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其实就是地域之间文明矛盾激化的表现形式。文明冲突只是说明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现象。冲突、对抗只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矛盾的斗争性所在,但是矛盾还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借助对方的发展来发展自己,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矛盾。文明对话给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选择。文明对话是一种解决问题之道,是一种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选择。文明对话更有助于全球化的发展、完善,这是一种和平的、有利于矛盾双方共同发展、互补互助的良方。
全球化时代的儒学前景
第三代第四群儒家学者杜维明,挖掘与诠释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和时代意义,以开放的心态、同情的了解、多元的肯定和批判的理性对待中西两大文化传统,甚至整个轴心文明。主张并实践以继承——扬弃、引进——排拒的立体思维模式处理中西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资源,提出儒学创新与启蒙反思。杜维明重点论述儒学的宗教性,并提出“掘井及泉”的方法,从宗教与哲学的交汇处论述儒家心性之学;进行“仁与修身”的阐述;提出并详细解释“体知”的观念等,这是具有包容性人文主义特征的儒家“哲学的人学”所显示的一个动态开放、天人合一的大系统,个人、社群、自然、天道在此之中面面兼顾。“杜维明事实上构建了一个以个体——主体为基点的包含个人、社群、自然、天道四个相互作用的层面的理论体系间架。”与“儒学创新”相对的是可以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提供借鉴的“启蒙反思”。杜维明对“儒家传统”“儒教中国”进行了分析梳理,对于启蒙思潮开出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科技机制等领域以及理性、自由、法治、人权等价值,杜维明十分肯定。但由启蒙所导致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精神家园的荒芜,也引起了他的警觉,对五四批判也必须作一分为二的思考。他认为,必须选择儒教传统与启蒙精神优秀的一面进行对接,从而实现“新外王”的开拓。杜维明在“文化中国”这个课题上逐渐具有了相当的发言权,并为他所擅,由此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成效。文化中国的实践又必须进行文明对话。在对西方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历史终结论”的回应中,杜维明以“多元现代性”的理论和“轴心文明”的理论来佐证他的思考,以儒家独特的“包容性的人文主义”和雅斯贝尔斯的“轴心理论”为重要资源,积极进行各大文明和精神传统之间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杜维明又发展了他的“新轴心文明下的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学说”。
结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过宗教迷信到形而上哲学的过程,再从形而上哲学到科学理性、工具理性,最后发展到人类中心主义,这套思潮对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工具理性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用冒险精神去探索新大陆、侵略异族。然而这种意识形态越来越忽视精神领域、宗教、自然,现在人类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境也正是在这些方面。一百年前,在追求西化的呼声中,传统儒学被抛弃、被攻击,因为儒学没有民主、科学、理性、自由、人权、法治这些价值。儒学虽然没有这些价值,却还有公益、同情、责任、社群伦理和礼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儒家的价值可以对西方文化的价值进行有益的补充。在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再是单个文明一枝独秀了,而是需要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各取所长、相互认同,也正是由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新儒家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
参考文献:
杜维明.否极泰来—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三联书店,1997.
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M]台北联京出版事业公司,1989.
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壹卷)[M]武汉出版社,2002.
段吉福.“一阳来复”:新轴心时代的儒学前景—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0期(25)
陈忠信.新儒家“民主开出论”的检讨[J].台湾社会研究,1988(12):65-70.
作者简介:马福方洲(1992—),男,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