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 100074
【摘要】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病患者应用康复评定方式对肢体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纳入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案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应用常规干预+给予康复评定的康复锻炼指导,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MA)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FMA评分较干预前提高,而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康复评定基础的功能锻炼指导,可以明显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关键词】康复评定;缺血性脑血管病;肢体运动功能
脑血管病指的是多因素所致≥1各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短暂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脑梗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死率非常高,需采取合理的方法治疗。随着医学技术不断革新,对症治疗也已经成为临床中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得到广泛应用推广[1]。而患者治疗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运动锻炼,在康复锻炼过程,给予康复评分指导的针对性治疗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本次研究中,选取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评定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的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治疗指征者。(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病理确诊恶性肿瘤疾病患者。(3)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以下两组: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7岁,平均(58.12±2.06)岁;脑血栓18例,腔隙性脑梗死14例,脑栓塞8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7岁,平均(57.99±2.04)岁;脑血栓15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脑栓塞10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方法,主要是治疗前前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环境干预及做好并发症防治工作。
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基于康复评定的康复锻炼指导。方法如下:(1)康复评定。①平衡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无支撑坐位、健侧展翅反应、患侧展翅反应、支撑站立、无支撑站立、健肢站立、患肢站立,各项均是采取0-2分评分,分析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好;②关节活动检查。检查部位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前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积分合计88分,得分越高表明关节活动度越好。(2)分层干预。根据评分情况对患者进行分层干预,平衡评分0-4分,关节活动评分11-22分为一级;平衡评分5-8分,关节活动评分22-44分为二级;平衡评分9-14分,关节活动评分44-88分为三级。(3)康复干预。患者可见不同程度语言、吞咽及言语功能障碍,容易出现暴躁及烦躁情绪,医师应主动沟通并讲解成功案例,缓解负性情绪。针对不同运动掌握者应用不同康复训练,重度运动障碍及偏瘫者采取被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定期翻身预防压疮;鼓励患者主动运动锻炼。指导患者大声练习发声、发音、反复练习,逐渐增加难度。出院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并且督促用药及定期复查。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采取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主要包括上下肢评分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使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FMA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变化比较( ,分)
组别 | n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观察组 | 40 | 56.25±4.66 | 81.12±4.25 | 24.939 | <0.001 |
对照组 | 40 | 56.18±4.58 | 73.32±4.66 | 16.590 | <0.001 |
t | | 0.067 | 7.821 | | |
P | | 0.946 | <0.001 | | |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老年常见的疾病,疾病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类型主要包括脑血栓、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因为血管栓塞、血管供血不足及脑组织缺血缺氧等诸多因素影响,往往使得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肢体偏瘫、失语等情况,这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强调采取合理方法干预[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康复评定的康复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肢体康复有积极作用[4]。分析原因主要是对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进行患者相关功能的评估,可以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早期制定并且实施合理功能锻炼方案提供帮助,经语言及肢体功能锻炼干预,使得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良好肢体功能状态,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患者重返正常生活奠定有利基础[5]。
综上所述,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对症治疗后,在实施常规干预基础上,采取基于康复评定的康复干预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会香. 探讨分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 ,2021,31(6): 93.
[2]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 李荣荣. 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2(14):113-115.
[4] 赵琼.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ADL功能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17, 29(9):70-71.
[5] 朱启凤, 刘巧林.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S0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