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结合心理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0
/ 2

生物反馈结合心理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效果分析

寇倩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抽动障碍治疗中结合应用心理治疗与生物反馈技术的效果。方法:取61例观察样本(即: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抽动障碍儿童),抽签分组,行常规治疗(29例,对照组)和常规治疗+生物反馈+心理治疗(32例,观察组),比较YGTSS评分 、依从率、总有效率。结果:治疗12周,观察组 YGTSS(31.25±6.37)分,比对照组(39.40±6.55)分低,依从率93.75%(30/32),总有效率96.88%(31/32),比对照组68.97%(20/29)、75.86%(22/29)高,P<0.05。结论:儿童抽动障碍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应用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技术可提升患儿依从性,改善患儿病情,具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抽动障碍;心理治疗;生物反馈

抽动障碍属于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一般起病于青少年、儿童时期,也叫“抽动症”[1],患儿多伴随智力、运动、语言异常, 可引起情绪暴躁、自残行为、睡眠障碍、强迫障碍等症状[2],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本次研究取 61例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抽动障碍儿童资料,主要分析论述了心理治疗结合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61例观察样本(即: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抽动障碍儿童),抽签分组,行常规治疗(29例,对照组)和常规治疗+生物反馈+心理治疗(32例,观察组)。排除标准:手足徐动症、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肌阵挛性癫痫、亨廷顿病患儿。入组标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抽动障碍患儿。观察组0.5至13月病程,平均,4.82±1.37)月,最高15岁,最低3岁,平均(8.35±1.72)岁,对照组0.6至13月病程,平均,4.89±1.32)月,最高15岁,最低3岁,平均(8.39±1.70)岁,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技术:采用减负疗法、心理转移法、放松疗法、认知支持等心理治疗方式实施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方法如下:依据具体情况实施脑电连接、肌电连接,处理肌电、脑电波后,将反馈信号输入计算机,可改变游戏程序进行训练,当脑波频率达到最强或符合设定的奖励标准时,降低肌电,每次治疗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次。

1.3观察指标

(1)以YGTSS量表评估患儿抽动严重程度:>50 分为重度,25~50 分为中度,<25 分为轻度。(2)记录患儿治疗依从情况,分析疗效:①YGTSS评分降幅不足29%为无效;②YGTSS评分降幅30%至59%为有效;③YGTSS评分降幅60%以上为显效。

1.4统计学分析

资料分析用SPSS21.0,计量(62946f674b36e_html_5439e398700c5771.gif )、计数(%)资料以t、X2检验,P<0.05。

2.结果

2.1对比YGTSS评分

见表1,两组YGTSS评分治疗前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YGTSS评分更高,P<0.05。

表1 YGTSS评分 (62946f674b36e_html_5439e398700c5771.gif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

治疗8周

治疗12周

观察组

32

77.68±3.35

71.35±3.44

64.30±3.52

47.26±5.80

31.25±6.37

对照组

29

77.35±3.42

74.28±3.26

68.09±3.37

53.14±5.67

39.40±6.55

T

-

0.380

3.406

4.285

3.996

4.924

P

-

0.705

0.001

0.000

0.000

0.000

2.2治疗依从性

研究组治疗依从率93.75%(30/32),比对照组68.97%(20/29)高,P<0.05。

表2 依从性 n(%)

组别

例数

不依从

部分依从

完全依从

依从率

研究组

32

2(6.25)

11(34.38)

19(59.38)

30(93.75)

对照组

29

9(31.03)

13(44.83)

7(24.14)

20(68.97)

X2

-

-

-

-

6.322

P

-

-

-

-

0.012

2.3效果分析

研究组总有效率96.88%(31/32)比对照组75.86%(22/29)高,X2=6.322,P=0.012。

3.讨论

抽动障碍是儿童期多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或许跟患儿生长环境、生化代谢、神经生理因素及父母遗传基因存在关联性[3],会导致患儿存在强迫性动作、行为多动、思维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会进展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规治疗时患儿依从性差,难以达成理想疗效,临床研究表明,结合应用心理治疗与生物反馈技术可提升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儿症状[4]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对比YGTSS评分,对照组更高,对比依从率和总有效率,研究组更高,P<0.05。探究原因:生物反馈疗法以游戏方式进行,不会对患儿造成副作用,通过不断训练,可改善抽动障碍,建立可操作条件反射,联合心理治疗后,特定训练患儿脑电活动[5],可提升患儿依从性,减轻患儿心理障碍,使其逐渐自主调控自己行为,以放松心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儿童抽动障碍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应用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技术可提升患儿依从性,增强临床疗效,促进病情转归,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春松,张伶俐,俞丹,等.硫必利联合可乐定对比硫必利、可乐定单药用于儿童抽动障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队列研究[J].中国药房,2021,32(20):2514-2519.

[2]赵爱芹.生物反馈结合心理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29):50-53.

[3]杨喆,张松,黄斌,等.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儿童抽动障碍相关性研究及苄星青霉素疗效临床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2021,42(10):892-896+918.

[4]刘守娟,乐原.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维生素A、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抽动障碍相关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21,50(10):1257-1259+1263.

[5]刘佳,田江波,赵金风,等.脊柱整体手法结合小儿推拿、颈椎牵引治疗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椎失稳30例[J].河南中医,2021,41(10):1587-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