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 65589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16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应用抗组胺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接收的8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比,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采取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抗组胺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意义。两组湿疹患者在本次诊疗后所有症状均都有缓解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使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后能够有效的改善治疗效果,并且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组胺药;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包括很多种,主要包括脂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手足湿疹,肛周皮炎,唇部湿疹,擦性湿疹,摩擦性湿疹,继发性湿疹,感染性湿疹等等。患病年龄范围比较广泛。患病后患者会出现红斑,水泡,丘疹等症状,在急性期很容易出现结痂,脱屑的情况。目前临床对于湿疹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康酸莫米松乳膏,在进行局部涂抹后,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疾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治疗后疾病容易反复发作[1]。有关专家认为,对于患者应用抗组胺药治疗效果非常明显。本文主要就是研究分析抗组胺药治疗对于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80例接受治疗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年龄19-63岁,平均38.36±3.13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实验组年龄21-64岁,平均38.36±3.13岁,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诊断标准,认可研究中采用的治疗办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
排除标准:近两年患有肿瘤,合并其他皮肤病以及内脏患有疾病者,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国药准字H19991418 ,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局部外用。取本品适量涂于患处,每日1次[2]。
1.2.2实验组使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盐酸西替利嗪(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14),口服:成人或12岁以上儿童,一次服用10mg,一日1次。
1.3观察指标
1.3.1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效率=总例数/(显著+有效)×100%。
1.3.2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4对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调查并对比。
1.4统计学方式
使用SPSS23.0系统处理两组患者数据,所得到的数据行t检验,以 士s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表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照组治疗有效率(40/40)87.50%显著低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35/40)100.00%,数据对比差异较大(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 | 40 | 32(80.00) | 3(7.50) | 5(12.50) | 35(87.50) |
实验组 | 40 | 32(80.00) | 8(20.00) | 0(0.00) | 40(100.00) |
X2值 | | | | | 5.3333 |
P值 | | | | | 0.0209 |
2.2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进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每个阶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评分值比较(n=40,士s)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一周 | 治疗两周 |
实验组 | 4.32±1.88 | 1.06±0.65 | 0.87±0.12 |
对照组 | 3.78±0.55 | 1.84±0.67 | 1.56±0.23 |
T | 1.8493 | 5.6052 | 17.8422 |
P | 0.0678 | 0.0000 | 0.0000 |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 例数 | 灼热感 | 色素沉着 | 毛细血管扩张 | 发生率 |
实验组 | 40 | 1 | 0 | 0 | 1(2.50) |
对照组 | 40 | 2 | 3 | 2 | 7(17.50) |
X2 | | | | | 5.0000 |
P | | | | | 0.0253 |
3.讨论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目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想要更好的治疗疾病,首先要控制湿疹和皮肤病发生,其次要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的治疗。有关数据研究显示,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等临床症状。经过临床证实治疗能够有效减少临床症状的发生。目前临床对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使用涂抹类乳膏能够治疗疾病,将药物涂抹在患者的患处,能够改善表面临床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关学者认为对患者应用抗组胺药能够除了疾病。抗组胺药包括很多种。临床常用的为一代抗组胺药和二代抗组胺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为西替利嗪,此药物在进行使用时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太多的影响。本次实验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证明抗组胺药治疗可以广泛应用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
综上所述,通过给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抗组胺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邻峰.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05):709-712.
[2]何文强.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08):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