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性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1
/ 2

预警性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观察

张瑶莉 何莉(通讯作者)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探讨在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术后实施早期预警性护理或干预方法,对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术后患者共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应用预警性护理干预。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下肢肿胀情况的比较,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2.5%;而且下肢肿胀情况,研究组患者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实验组患者在进行了预警性的护理治疗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病的住院发生率也得到比较显著度的相对降低,住院总时间缩减。

关键词:预警性护理;肺癌;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癌患者手术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疼痛和活动减少,身体的血液循环减慢,这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的术后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肢体深静脉腔内血液的异常凝固,导致静脉腔阻塞和静脉回流阻塞。如果形成DVT,很容易导致相关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损害,甚至导致非血栓形成和猝死,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对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评估、预防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探讨预警性护理干预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影响,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术后患者共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应用预警性护理干预。手术方式:肺癌根治术47例,肺楔形切除术21例,全肺切除术12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除标准:①患者不同意参与实验者;②患者合并确诊深静脉血栓;③患者具有严重并发症;④患者具有精神障碍;⑤患者并发严重感染。纳入标准:①接受肺癌手术术后的患者;②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③患者年龄>18岁,<80岁。肢体深静脉血管疾病;③下肢发生感染。年龄49~78(65.42士5.64)岁。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肺癌术后护理,包括基础护理、药物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并为患者介绍深静脉血栓危害性相关的知识,教授患者预防方法,并给患者提供康复锻炼指导。为了预防深静脉输血栓应当抬高患者的下肢,并且需要帮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指导患者进行下肢伸展和屈曲练习,根据患者情况,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尽快下床活动。

1.2.2研究组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预警性护理干预。包括:预警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2h内、手术前、手术后24h内以及病情变化时应用Caprini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估,从而动态掌握患者病情。Caprini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主要分为4个等级:低危0~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极高危≥5分。分数越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越高。护理人员需根据评估结果在患者病房床尾悬挂深静脉血栓风险警示标识,并按照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表进行干预。依据Caprini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的评估情况,Caprini评分≤2分的低、中危患者,应用基础预防措施;评分≥3分的高危、极高危患者在应用基础预防的前提下,加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干预。

基本预防:①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多喝水,每天的饮用水必须超过2000毫升。②护理人员应监督和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③避免对已经有肿胀现象发生的肢体以及下肢进行输液;避免利用小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和刺激的药物;避免多次、反复对同一静脉进行穿刺;穿刺速度要快,以尽量减少使用止血带的时间。④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抬起高位患肢,与床面成20~30°角。⑤ 加强功能锻炼,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后期下床活动。⑥ 护理人员应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果患者病情允许,要尽早引导患者下床活动。

物理预防:① 穿弹性袜子。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弹力袜,并告知患者弹力袜的必要性和正确的穿着方法。同时,在患者穿弹力袜期间,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肿胀、感觉、颜色和疼痛。②必要时,可以为患者使用足底静脉泵。

药物预防:手术后,护理人员可以遵医嘱对高风险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血栓预防。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现象以及发生下肢肿胀的情况,统计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的例数,并计算发生率。肢体肿胀程度分为4个等级:0度:下肢没有肿胀现象,皮肤正常,没有病变;1度:下肢表面皮肤出现肿胀,不过,皮肤的皮纹清晰可见;2度:下肢皮肤出现肿胀,且肿胀部位皮纹消失,但没有痛感;3度:下肢皮肤严重肿胀,且皮肤表面出现明显瘢痕,并伴有持续痛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T值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下肢肿胀情况的比较,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2.5%;而且下肢肿胀情况,研究组患者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情况对比[例(%)]

组别

例数

发生深静脉血栓

下肢肿胀

0度

1度

2度

3度

对照组

40

9(22.5)

10(25.0)

21(52.5)

4(10.0)

5(12.5)

研究组

40

3(7.5)

25(62.5)

12(30.0)

2(5.0)

1(2.5)

t

-

6.57

5.69

p

-

<0.05

<0.05

3讨论

临床经验证明,肺癌术后患者形成深静脉血的概率,是其他疾病患者的7倍甚至更高。此外,癌变细胞还会刺激凝血指标,导致肺癌患者的血栓形成。手术治疗破坏患者血管壁,同时术后患者行动受限,身体抵抗能力较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在临床实施预警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应用预警分级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前,为患者加强监测和评估,并按照评估的预警级别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以达到减少或者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肿胀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改善预后。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组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肿胀的发生率都要低于对照组,证明肺癌患者术后进行预警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肿胀的发生。综上,对肺癌患者术后应用预警性护理干预,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率,降低发生下肢肿胀的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雪.肺癌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警性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6,31(2):2.

[2]宫莉莉,于佳平.预防性护理对原发性肺癌切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S2):2.

[3]杨雯,王博.预警性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7):5.

作者简介:张瑶莉 ,女,汉族,陕西西安,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深静脉血栓。

通讯作者:何莉,邮箱:zllilyhe1109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