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2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探究

江光林

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普陀 200331


【摘要】目的:探究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血瘀证患者,均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入院治疗,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实验组(40例,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77.50%,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血瘀证患者中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其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效果


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身体保健与养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进行疾病治疗与保健,在中医方面,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血瘀是中医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证候,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在西医中表示为影响血液循环系统,对患者的脏器也会造成一定损伤。血瘀指的是血运流通受阻或者血液淤滞在血管内、外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胃痛、头痛、胸闷心悸等。目前在西医治疗中,治标不治本,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采用中医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1]。在本次研究中,对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80例血瘀证患者,均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入院治疗,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实验组(40例,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4-65岁,平均为(48.26±3.17)岁。病程为1-7年,平均为(3.14±0.32)年。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5-67岁,平均为(49.14±3.46)岁。病程为1-8年,平均为(3.27±0.48)年。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血瘀证标准,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病情危重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需要给予CT检查,确定患者血瘀部位与病变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西医治疗。①针对头痛患者给予西比灵胶囊治疗,每次口服5mg,每天口服1次,连续治疗1个月。②针对胃体患者给予彼司克胶囊,每次口服20mg,每天服用2次,连续治疗1个月。③针对胸痹患者给予吸氧治疗,吸氧量为1-2L/min,每天吸氧6-8h。④针对心悸患者给予心得安治疗,每次口5mg,每天口服1次,连续治疗1个月。

实验组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①针对头痛患者,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药方包括:当归15g,钩藤12g,桃仁、生姜与川芎、赤芍各9g,茶香2g,葱白3根,每天给予1剂治疗,用水煎服,连续服药1个月。②针对胃痛患者给予加味失笑散加减治疗,药方包括:白芍、乌贼骨个20g,川芎、香附与丹参各15g,五灵脂12g,川黄、蒲黄、砂仁、降香各10g,甘草5g。每天服用1剂,用水煎服,连续服药1个月。③针对胸痹患者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药方包括:红参、丹参与炙甘草各15g,川芎、菖蒲、桂枝各10g,珍珠母、田七粉各3g。每天服用1剂,用水煎服,连续服药1个月。④针对心悸患者给予养心复脉汤加减治疗,药方包括:黄芪40g,酸枣仁30g,苦参20g,茯苓、丹参、人参各15g,延胡索、麦冬、当归各10g。每天服用1剂,用水煎服,连续服药1个月。

1.3观察指标

在疗效标准中,显效:患者的疼痛、心悸等症状均消失,无其他不适症状,治疗后未复发。有效: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偶有复发现象。无效:症状无改变。统计患者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77.50%,差异明显,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9(47.50)

12(30.00)

9(22.50)

77.50

实验组

40

25(62.50)

13(32.50)

2(5.00)

95.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显著,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牙龈出血

恶心呕吐

皮肤过敏

总不良反应率

对照组

40

2(5.00)

3(7.50)

2(5.00)

17.50

实验组

40

1(2.50)

1(5.00)

1(2.50)

7.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血瘀证主要是由于长期气滞 于内或者受到寒凝侵袭,继而出现血瘀。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面部长色斑,唇色深,部分患者有睡眠障碍、脉涩等。其主要是由情绪、饮食、体质虚弱等因素引起的。活血化瘀治疗范围较广,可以应用在磕碰肿痛、心悸、胸闷心痛等症状的治疗中[2]。活血化瘀治疗血瘀证在医学典籍中已经有较多相关记载,活血化瘀主要是通过打通脉络、活血、理气等方式确保血运恢复通常,从而达到祛瘀消肿、止痛等效果。同时,活血化瘀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够对血栓的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改善微循环,抑制肿瘤的发生。活血化瘀中主要药物有川芎、当归、丹参等药物,丹参可以改善微循环,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具有抗炎消肿的效果。川芎具有活血止痛、去除风湿等功效。当归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补血等效果。通过活血化瘀法治疗,能够止痛、消肿,有利于患者恢复血液循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血瘀证患者中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其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冯小丽.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J].智慧健康,2019,5(9):46-47.

[2]王润民.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探讨[J].心理月刊,2019,12(8):181.

[3]孙乙源.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分析[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9,21(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