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文化馆 831500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并且要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展现出新的时代的特色,给整个工作留下时代的烙印,在关注民族生存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这一主题的同时,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给人类的幸福生活绵延存续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有非常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对积极历史文化内容的选择性以及在选择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工作。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以及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而且伴随着全媒体这个时代的来临和推动人类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受到的文化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得到创新式的传承和发扬,才能有效的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科学优秀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之下健康发展,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
自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工作,并且也提出来一系列的高瞻远瞩的重要论断,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一些重要论断的指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评估,从而进一步的坚定文化自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寻找更加有效的措施和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无数的历史事实都已经表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着非常强大的文化创造能力,因此,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继续保持创新创造的优良的传统,能够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不断的出新,保持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要结合新的时代以及媒体的特点,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的进行明确,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更加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让我们所传播的创新的文化更加具有传播的价值和传承的价值。
进一步的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什么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呢?我们可以参考习近平书记的精彩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承千年的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做人做事,人际互动,社会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中华儿女更加团结在一起,抵御外来入侵,也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更多的辉煌。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国外一些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传统美德的一些内涵和具体的执行原则和措施等,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当然这也包括人们在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僵化刻板道德绑架的不良现象,这些都在阻碍着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创新发扬的工作,因此,也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避免其中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及时的对错误进行纠正和扭转,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我们也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把仁人志士的美好夙愿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也寄托着各民族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因此,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的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能够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前行,在尊重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在传承和创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都要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做到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实践当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充分的发扬出来,也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更多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芳,林红华,邓涛.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中认同价值观教育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31-32.
[2]刘秀莲.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