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英德第五小学 513000
摘要:数感其实就是对数字产生的一种直觉感知,涉及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数和量的对应关系,以及对数字含义的理解等。培养数感在估算、心算与判断数值大小及认识局部与整体关系等领域有重要作用。小学是学生形成优良学习品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应结合知识特色与优势,灵活运用多元化、渐进式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小学生;数感;教学策略
引言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重视数感培养,通过情境创设、动手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数感。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是学好数学学科的关键。一般而言,数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数的理解,能够用不同方法来表达数的含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和衡量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以及能够用数来表达信息;二是会估算,并为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感培养,通过情境创设、动手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数感。
一、数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所谓数感,通常来说就是指对数学的敏感程度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快速做出反应,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有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数学,如在购物、乘车、计时时,发现数学知识,明白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接受数学、喜欢上数学。数感是直觉思维的体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知识经验是数感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够对数学快速做出反应,从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其次,数感具有快速性,但刚看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大脑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数字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感培养现状
对于“数感(NumberSense)”这一数学专业术语而言,自1954年美国数学家Dantzig提出后,国内外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都对其展开较深入的研究,新课标也将其纳入核心概念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部分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对其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特别是受数感本身内隐性特征的影响而显得有些神秘、难以捉摸,其中不少教师并未真正足够重视数感的重要性,对数感的整体认识显得并不深刻,难以准确说出在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准确内涵和具体作用。这也就直接造成教师对于学生的数感培养观念偏弱,难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展开学生的数感培养。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大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象化,其中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便为生活情境化。就目前状况而言,部分教师在新知识教学中难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融合,课堂所举案例更多来源于教材或教参,授课方式也往往以单一、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为主,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三、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实际生活素材,刻意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是一门典型的生活化学科,不仅教材中蕴涵着不少生活元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是无处不在,数的存在也相当广泛。为实现培养数感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授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使其在生活中寻找数、感知数和体察数,让他们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据此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如,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数一数”,请你们在教室里找一些东西,并数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指导学生自由数一数周围的物体,如黑板、窗户、门、书本等,彼此交流,使其意识到生活中经常需要数数,并将数的结果写下来。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1至5各数,拿出写有1到5的五张卡片,分别搭配图案,如1个蛋糕,2个苹果,3个香蕉,4个梨,5个橘子,使学生先独立数一数,再在小组内交流数数结果,引领他们从小到大有顺序地排列。之后,教师采用类似的方法指导学习认识6至10,启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从1到10的数,他们会想到电话号码、生日、日历、体重、身高等,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建立起数字与计算之间的联系活动中发展数感
当学生通过计数中的数字模式形成数字间的联系时,就已经与算术运算相联系了。教师要让学生在计算之间、在计算和问题中出现的特殊数字之间建立联系,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进行灵活计算,从而找到高效的计算策略,最终发展数感。如低年级学生初学计算时,最容易记住的数字事实是“两倍的数字”(2+2、3+3等),这便于他们对任何数字都可联想成“近似两倍的数字”。可以把“3+2”与2+2联系起来,想象成比2+2多1,即比4多1等于5,又或者把6+7与7+7联系起来,想象成比7+7少1,即比14少1等于13。这样使新问题与已知数字事实之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计数的灵活性,也间接提升了数感。对于计算策略的有效性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进行问题转换,如计算8-3时,学生会使用比给定的方法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如运用“继续往前数”的计算策略,即把3往前数5个数就到8;或者运用已知的数字事实(3+5=8)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做减法时想加法;还可以想到9-3=6,从而想到8-3的结果应该比它少1,即等于5;又或者想到7-3=4,所以8-3的结果比它多1,应该等于5……在这些计算策略中,学生在寻找数字关联中,对数字进行分解或者重组,并把数字运用到相关的计算程序中,从而得到计算结果,这也是数感培养的体现。
(三)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考虑到第一学段的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让教学情景更加丰富多彩。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让学生去观察、思辨,将已有知识经验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去发现数的神奇与魅力,从而促进数感的建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丰富的教学情景活动体验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对数的概念。比如教学认识“11~20”的数,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数出12根小棒。学生会呈现很多种数法,这些方法都是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所获得的,教师应对不同的方法都予以肯定。在学生学会将10根小棒捆成“1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13、14”时,通过比速度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优化方法,以此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上述这样的教学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小学生又处于数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把握好这一特殊阶段,灵活运用多元化的途径,科学地培养他们的数感,使其不知不觉地建立数感,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邱丽霞.信息环境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02):77.
[2]黄美英.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2019(12):168.
[3]徐斌.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34):43-45.
[4]周华.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