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概括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思维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如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一方面能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得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形象化,让数学“活”起来、“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抽象 具体 生活 数学知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大脑思维方式刚从具体思维进入形象思维时期,抽象思维才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教学小学数学知识,即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也是培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把小学数学知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如何在教学中用具体形象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研究抽象的数学知识,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所集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巧设情境
情境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逻辑、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数学学习材料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我们总能在抽象的背后找到它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来寻找一个有价值的、生活味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
我用一首儿歌《数青蛙》引入: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教师板书:(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如果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只数(板书n),多少张嘴呢?(板书n)这里的n可以表示哪些数?这首儿歌原来有很多句话,说都说不完,现在用一句话就可以表示了,这都归功于谁呢?(板书:字母)。
| 嘴巴 | 眼睛 | 腿 |
1只青蛙 | 1 | 2 | 4 |
2只青蛙 | 2 | 4 | 8 |
3只青蛙 | 3 | 6 | 12 |
…… | | | |
n只青蛙 | | |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课始,以儿歌情境切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下就激起他们的学习情趣,也便于理解。师生之间的谈话,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字母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其优越性。
二、巧做试验
在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教学,一方面满足学生动手、动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如果能够采用直观操作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体积”一课的教学,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从平面到立体,是学生空间认知方面的一次大的突破。因此,为了很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同时追问: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讨论,明白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三、巧设语言
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如何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教师的教学语言自然成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对公式进行推演、对例题进行讲解等方面都需要用到教学语言。为了让学生听懂、听明白,教师要时刻注意教学语言的通俗性和朴实性。
在学习“倍数和因数”时,为让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并没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正面的解读,而是让学生先看全班的座位排列:
“我们全班共多少人呢?(学生回答40人)座位排列成5排,8列。这里有三个数字40、5、8,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开始讨论,有学生回答:“5×8=40或8×5=40,也可以是40÷5=8或40÷8=5。”还有学生说,它们之间是乘数和积的关系,或者是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我及时给出肯定的评价:“其实,这几个数构成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那么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 40还有很多的因数,同学们还能找到其他的吗?”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
四、巧设练习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数学练习作为巩固、拓展,深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其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形象化的练习,那么,在分解学生学习数学难点的同时,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以,把解决问题的训练转变为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会让数学学习充满吸引力,对知识的巩固也不再仅仅停留于纸上。
教学“秒”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体验1秒到底有多长,结果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伴随着音乐做“广播体操”,体验1拍大约就是1秒;在体育老师的帮助下,一分钟走60步,那么两步之间的时间差大约就是1秒;通过测量1秒能眨几次眼睛,念多少个字,做几个仰卧起坐,来体验一秒的长短。再如学习“元、角、分”前,可安排学生到超市或向父母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和单位间的换算;学习“方向和位置”后,让学生绘制自己的学校、自己家里的平面图形……这些练习作业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些课外练习的安排,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的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不仅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使得知识概念的具体化,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的抽象性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但任何抽象思维都必然经过直观的表象思维过渡,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的思维衔接搭建一座桥梁,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感知升级。
参考文献:
[1]周濂.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将抽象概念直观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8(04).
[2]张宏兵.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性策略例谈[J].网络科技时代,2008(02).
[3]黄红.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06).
[4]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